苑大勇 劉茹夢
現代社會,每位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成為每個中國家長的“硬性任務”。在社交媒體被廣泛運用的今天,我們時常看到家長因輔導孩子家庭作業而崩潰的信息,“漸崩式輔導作業”經常成為熱點話題。在輔導作業的焦慮背后,折射出來的更多是家長對孩子深切焦慮而又無可奈何的期待。尤其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學生有半年左右時間都在家進行線上學習,家長全面輔導家庭作業更成為家庭中的首要大事。家庭作業話題,涉及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角色,其呈現形式、反饋機制、難易程度等,牽動著萬千家庭,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科學認識家庭作業的作用
家庭作業,顧名思義是為了鞏固學習效果,學生回家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教師希望通過完成家庭作業,學生能繼續鞏固課堂當中所學的知識點,提高學習的自主性,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庭作業是連接家長、教師和學生的重要紐帶,我們應該更加科學地認識其功能,正確地處理好家庭作業的數量和形式等問題。
學生放學后,家庭作業成為他們的首要任務。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不會做、做得慢、做錯題、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作為家長,有些是時間上不能保證陪同孩子學習,有些是所學知識超過了家長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還有一些是家長對學生的作業要求過高而給學生帶來壓力。也有一些教師對家庭作業過度依賴,忽視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而大量布置超出已有學習任務的作業,家長不得不幫忙甚至替代學生寫作業。
理想的狀態下,完成家庭作業一定是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提升學生學業水平的重要途徑。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如果孩子在學齡初期由于家長不當的輔導行為而產生內疚感和自卑感,會阻礙孩子日后的健康發展。因此,學校、教師及家長都應充分重視家庭作業的布置與輔導問題。作為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各國學生都要完成家庭作業。本文梳理了美國、芬蘭等發達國家的家庭作業和家長參與的情況,有助于正確認識家庭作業帶來的各種問題,為我國學校提供決策參考,提高家庭作業質量,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國外學校如何布置家庭作業
中國的基礎教育成績在國際領域頗具競爭力,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我國15歲的學生在閱讀、數學及科學這三方面的測試成績都名列前茅。2018年測試結果顯示,京滬浙蘇四省的學生在上述方面均排名第一。在該項目評估中的芬蘭和美國學生的成績分別位于第7和第12位,也是名列前茅,但芬蘭和美國的學生花在學習上的時間遠遠少于我國,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美國教育體系非常重視科學地布置家庭作業。美國的教師布置家庭作業非常注重時間的掌握,一年級學生布置10~20分鐘的作業,年級升高一級作業時間增加10分鐘。在內容布置上注重作業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如聽一段錄音,總結發言人用到的講話策略;抑或是教師給學生提供完成家庭作業的資源,讓學生自己選擇花費多長時間來完成作業;或者布置20分鐘的閱讀,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甚至讓學生自己設計家庭作業來學習新知識。研究者發現家庭作業能夠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樹立學生的正確學習意識,讓學生了解到學習并不只是在學校才能進行。在美國,普遍認為過多的家庭作業和家庭學習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家長可能會使用和教師不同的方法來輔導學生的學習進而使學生產生困惑。因此,美國教師對布置的家庭作業會提供相應的資源和方法,以支持和幫助學生完成。教師會針對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布置能夠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家庭作業;針對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讓他們在家庭作業上多花一些時間。
芬蘭一直是全球教育的“標桿”,自2003年參加PISA測試以來,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芬蘭的學生上學和做家庭作業的時間都更短,根據PISA2018的數據來看,芬蘭15歲的學生每周學習時間遠低于中國同齡學生。而芬蘭的小學生幾乎沒有家庭作業,唯一的家庭作業,就是“至少半小時的自我閱讀”,鼓勵孩子去讀自己愛看的書。芬蘭人認為,相比于家庭作業來說,和家人一起吃晚餐、鍛煉身體以及良好的睡眠更有利于提升學生在學校的表現。2019年國內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以媒體的視角介紹了6個不同國家的兒童教育,在芬蘭教育的影片中,體現最多的是快樂、平等和想象力。在高福利的加持下,芬蘭教師的素質很高,教育資源比較均衡,學生可以在森林課堂、博物館以及社區中自由地感受、分享,做自己喜歡的事。
家庭作業中各方角色的反思
國外家庭作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美國和芬蘭,以及許多發達國家的家庭作業都沒有家長簽字制度,反觀我國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多有強制家長參與,究其原因是教師對于家庭作業認知的偏差。家庭作業旨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若布置的家庭作業難度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都會降低,而強制要求家長參與學生家庭作業的完成會使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期待與孩子的實際表現出現偏差,由于中國家長普遍有望子成龍的心態,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急躁的情況,而家長的急躁會引起孩子的恐懼進而削弱孩子的思考能力,更不利于作業的完成。
國外家庭作業更加具有開放性。美國和芬蘭的家庭作業,都非常重視學生的邏輯思考、演講表達及閱讀能力的培養。而我國現階段小學生家庭作業形式依然比較單一呆板,主要還是以固定練習冊為主,多為機械的抄寫、重復的練習,訓練學生思考、動手實踐能力的作業卻很少。
家長參與角色要從“管”轉向“支持”與“陪伴”。有些家長因為覺得孩子學業成績較差而擔心跟教師溝通時會遭到批評,其實這種擔心本就是因為和教師溝通較少而造成的理解誤差。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更需要家長與教師的支持、關心和溫暖,從而激發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業成績。研究表明,家校溝通中,家長參與教育的頻率越高、效果越好,學生的成績越好。
家校社三方合作,促進家庭作業回歸教育本真
任何國家教育的成功,背后都要有合理的目標和強大的理念支撐。在家庭作業領域,只有適應本國國情的制度設計,才是合理和有效的。通過分析美國、芬蘭的家庭作業制度,發現我國的家庭作業存在諸多不足,包括強制家長參與、作業內容單一、教師反饋不足等。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對于家庭作業的認知出現了一定偏差,沒有充分考慮到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布置作業不具有開放性,不利于孩子創造性的培養。而教師觀念的轉變需要學校層面的引導與支持,以及家長方面的配合。在未來的學校教育變革中,家庭作業要回歸其作業功能本身,減少其承載的過多使命,真正為學生發展服務。
搭建學校層面的教育資源平臺,促進“家校合作”
學校應提供教師自我提升的平臺和渠道,讓教師學習運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學校作為培養和成就教師的搖籃,應當具有前瞻性,給教師提供專業能力提升的渠道。目前對于兒童心理發展,課程與教學的研究成果已經比較豐富,學校可以通過購置相關網絡資源,購買教育學相關的書籍和邀請專家、名師到學校分享前沿的研究內容等方式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進而使教師樹立正確的家庭作業觀念,提高課堂時間的效率,充分認識家庭作業的意義,認真對待家庭作業的布置。
學校還應提供便捷的“家校合作”平臺,提高家校溝通的頻率。教師作為學校的員工,其行為受到學校機制的約束。學校可以鼓勵教師多種途徑與家長溝通,將教師的專業知識、正確的教育理念、高效的輔導方法講授給家長,更好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進家庭與學校合作。
提升教師整體的教學能力,增進師生互動
教師要正確認識家庭作業的本質,布置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特點的作業。教師作為家庭作業的主要引導者,應該樹立正確的家庭作業觀,科學地布置家庭作業,不可以把本應該促進孩子自主學習的方式變成影響孩子家庭氛圍的導火索。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把握作業的難度,不要在孩子還沒有能力選擇的時候就讓孩子厭惡學習。
布置有選擇性的作業,讓孩子根據自身家庭情況進行選擇。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家庭環境各不相同。教師作為孩子的靈魂喚醒者,應該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而布置孩子及家庭能力范圍之內可能完成的作業,不能讓沒有條件完成的孩子覺得愧疚和自卑。針對不同的家庭,教師可以多提供一些選擇,讓每一位孩子都有能力去完成和展示。教師之間做好協調,相互配合以保障作業量,目前中國采用的學科制教學,每科都由不同的教師來教授,在布置作業前若不相互溝通很可能會出現家庭作業量過多的現象。因此,教師們可以在布置作業時充分溝通,適量地給孩子布置家庭作業。
提高家長自身的學習能力,家庭教育回歸本真
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家長的鏡子,會從家長身上習得各種行為。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起到好的示范作用,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另外,家長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切不可拿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一定要轉換角色,與孩子先通情后講理,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導,不可以亂發脾氣,因為家長發脾氣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可能會導致孩子日后都害怕學習場景。
家長要養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習慣,提高自身素養。將孩子每天的學習時間基本固定,引導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在互聯網如此便捷的時代,家長可以在網上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參加教育方面的課程,翻閱教育學方面的書籍,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念,有效地指導孩子學習。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