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文 周麗

走進金陵中學龍湖分校小學部(以下簡稱“龍湖小學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場上矗立的一塊巨石,上面是一個描紅的“善”字。兩邊的石碑上刻著《愛蓮說》《陋室銘》,四周環繞著芭蕉樹和青草地,整個校園洋溢著一股青春向善的生機與活力。
和校長王強的約見安排在他的辦公室。窗明幾凈、井然有序,就連看過的報紙和雜志都疊放得整整齊齊——這是王強的辦公室給人的第一感覺。只見他身材清瘦、略顯疲憊,講話輕聲細語,但言語中始終透著一股自信和淡定,時不時伴著自然的笑聲。
采訪中,王強向我們講述了這所成立僅六年的學校呈現出強勁生長態勢的奧秘。
彰顯“四更”,歸零是為了精神不凋零
時刻保持自身和周圍環境的整潔,是王強一以貫之的習慣。這一習慣也延續到對學校的管理上,并上升為“龍湖標準”。
學校要求師生每天放學,做到窗戶整潔、地面清潔、物品擺放整齊;學期結束,需調換的教室、辦公室必須清空。王強說,清空,是為了給來年的新成員入駐提供方便;清空,也是把過去的一切歸零,以一種空杯心態去迎接新的起點和挑戰。
龍湖小學部創建于2014年9月,是南京市六合區政府與金陵中學聯手打造的一所公辦學校。學校所在地原是南京市區的“邊角料”、辦學低洼地,生源質量參差不齊,但自2016年王強出任校長以來,龍湖小學部從最初的6個班270多名學生發展為2個校區、64個班2880余名學生,并在六合區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中連年獲特別貢獻獎,獲評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江蘇省體育特色學校、江蘇省健康促進(銀牌)學校、南京市園林式學校、南京市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學校等。
王強說,學校之所以發展這么快,在于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其中,王強在“人和”上下足了功夫。
“一所學校想快速發展起來不容易,但跌落卻會很快,這不是源于學校缺名優教師、優質生源,而是始于精神力量的衰退、精神的缺失。”王強上任后,首先抓的就是精神文化建設。
在金陵中學“誠、真、勤、仁”校訓的基礎上,王強提煉出了“四更”——更專業、更細致、更勤勉、更友善,并將之作為學校每位教職工的精神追求。
“四更”如何去落實?王強率先垂范。到龍湖小學部5年來,他堅持寫校長工作周記,詳細記錄每一周的大小事務,如學校開展的活動、教師的公開課、學生的比賽、取得的各項成績等,目前已積累超20萬字;每學期開學,王強邀請家長代表、管理干部、行政人員與新加入的教師進行鄭重的集體宣誓,讓每一個“龍湖人”謹記、追求“四更”的目標;每年,王強還會作為主講人,為工作不滿五年的年輕教師召開一次思想培訓會,讓教師們提振精神,找到自己在學校的坐標;歲末年初,教師們圍坐一室舉辦“龍湖年話”,回顧、總結過去一年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美好與艱辛,六合區教育局的領導也會來傾聽、分享。“有的老師說著說著眼圈就紅了,有的老師聽著聽著就被感動了,我想這就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有教師表示,龍湖小學部的教師都是奔跑著的,而“四更”精神就是他們奔跑的不竭動力。俞靈芝是一位工作僅五年的年輕教師,如今已走上學校德育副主任崗位。大隊部的工作多而雜,但她處理得井井有條,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生病請假期間,她仍然堅持工作,撰寫垃圾分類的工作報告,為學校在“垃圾分類創新案例”現場評審中取得了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教師楊姝莉、李瑤產假還未結束,就主動同王強聯系回校上班一事;教師范燕妮在家庭遇到困難的情況下,堅持上好每一節課,表現出高昂的精神狀態……
“養善”課程,為孩子插上騰飛的翅膀
“一個學校最終取勝靠的是課程,課程勝出學校就一定能勝出。”受“善字石”的啟發,王強上任后,帶領團隊深入挖掘“善”的內涵,研發出了系統的“養善”課程。
圍繞“經典誦讀”,龍湖小學部開發了覆蓋全校 6 個年級的精品校本課程,每學期 15 節課被納入課表,通過晨讀、課間預備鈴默讀、課間領讀、詩詞達人比賽等形式,發揮中華經典對人心向善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幫助學生們解決小學到初中必背古詩文的背誦問題。一次全區小學課改現場會上,學校隨機拉了六年級的一個班上臺,與會校長從135首古詩詞中任意抽取詩題,學生們都能隨口集體背誦。在六合區舉辦的小學生詩詞小達人比賽上,第一屆,學校派出了10名五年級的選手,同其他學校的六年級學生比賽,取得了總分第一的成績;第二屆,通過一輪輪比拼,最終登上決賽現場主席臺的10人中,7個是龍湖學子。
為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龍湖小學部想方設法化解學校空間資源緊張的壓力,多維度提供學生課后社團菜單。學校現開設各種社團109個,經典誦讀、足球等 10 余個社團被評為區優秀社團。
“課改如果最終不指向學生,那就沒有生命力。”教學上,王強提出,名校的孩子一定要有氣場。學校狠抓學生的課堂反饋、課堂規范,探索貼近學習力生長的課堂教學主張,樹立“養規范、重參與、在生長”的課堂教學追求。圍繞課題“立正養范”開展課堂規范的研究,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坐、站、禮、紀八個方面的規范。王強說,龍湖的孩子得到很多外來教師的點贊,正是因為他們的課堂規范做得比較好,這不是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的,而是學校“刻意”培養出來的。
學生評價方面,龍湖小學部建立了以“善”為標準的德育評價體系和“一星、兩免、三卡”機制——
“一星”:對學生每一次的進步、取得的成果,用加星的方式記載在作業本或教科書扉頁上。“雙免”包含免寫、免考。免寫:根據學生的優異表現,準許單項作業免寫、整項作業免寫、作文免寫。免考:由學生和家長申請,教師把關,學校審核,讓平時表現優異的學生獲得免考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功在平時”的道理。“三卡”:10顆小星星可兌換一張“青龍卡”,10張“青龍卡”可兌換一張“白龍卡”,3張“白龍卡”可兌換一張“金龍卡”。這三卡激勵著龍湖學子全方位成長、“化龍騰飛”。
在低年級段,學校還采用趣味化檢測代替書面考試。例如:語文科目識字檢測,讓孩子們從百寶箱里抽取圓球數字密碼,大聲拼讀密碼對應的識字內容;數學科目的認識方位,讓孩子們在九宮格中指認答案……在檢測前,每名學生都會領到一張《趣味答題卡》,每闖一關,即可獲得一枚過關章。寓考于樂的考試形式,不僅讓孩子們樂在其中,一些家長也由衷感嘆:“作為大人,我也想成為一個孩子再來學習。”“我的孩子能在龍湖學習,我感到很幸運。”
“不懂兒童,談愛、談教育,那都有可能變成傷害。只有懂兒童,我們實施的教育教學行為才是科學的,才能真正走進兒童心靈深處。”為了走到孩子們中間,傾聽他們的聲音,王強在兩個校區分別設置了校長信箱。“孩子們就像一個個站在跟前和我講話一樣。”例如,來校交流的教師吳慶瑤學習期滿,孩子們得知她要離開十分不舍,于是集體給王強寫信,訴說老師的好,拜托他把吳老師留下。王強無法左右教師的去留,但在送別會上,他把孩子們的信一封封念出來,吳慶瑤聽了深受感動,流下淚來。
2020年,學校向全校師生征集“龍湖四娃”卡通形象,最終遴選出5位學生設計的作品,并以金陵中學的校訓分別命名為“誠誠”“真真”“勤勤”“仁仁”。兒童節,王強穿上玩偶服,扮成孩子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突然出現在孩子們中間分發糖果。無論是去年的“米老鼠”還是今年的“誠誠”,王強都給師生們帶來了莫大驚喜。一提到他,龍湖師生的心里都是甜甜的……
好課多磨,教師才能華麗轉身
王強是南京曉莊師范學校(南京曉莊學院前身)1996 屆校友。母校重視師范生專業素養的傳統,老校長陶行知倡導的知行合一和生活教育理念等,猶如一顆顆種子深植在他的內心。
初上三尺講臺,王強還清楚地記得教導主任第一次聽他上課的情形。那天,他準備了六七頁紙,結果40分鐘的課他20分鐘就上完了,剩下的時間不知如何是好,他只好又讓孩子讀課文、抄詞語,一遍過完又過一遍,好不容易“挨”到下課。課后,教導主任告訴王強,以后可以隨時去聽她的課。就這樣,教導主任成了王強的“師傅”。教導主任上課時,他常常跑去取經。不久后,王強獲得了一次上鄉鎮公開課的機會。他緊張得不得了。“師傅”帶著他一遍遍磨課,一直到晚上11點,并讓他回家以后,從頭到尾對著鏡子勤加練習。磨課的經歷讓王強記憶深刻,他說,自己至今仍熱衷于磨課,也是因為腦海里始終留有當時的這些畫面。
在語文教學生涯中,王強曾獲得兩次省優質課評比一等獎、一次市優質課賽課一等獎、五次區優質課一等獎。2004年,王強參加了六合區學科帶頭人的評選,最后一個環節是賽課,其他參賽教師都精心制作了投影片,而王強只憑借三塊小黑板就出色地呈現了一堂課。最終,年僅26歲的王強榮膺“六合區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稱號。
王強介紹,龍湖小學部有162名教師,一線教師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名、特、優”教師少。如何帶好這支隊伍?王強拿出了制勝法寶——磨課。
學校成立了校本研修共同體,形成了共同體內部“自轉”、共同體之間“互轉”、共同體圍繞校本研修“公轉”,以及“承辦共同體自辯—聽課共同體研中辯—承辦共同體答辯”的“三轉三辯”青年教師培養模式。共同體活動采取師傅上示范課、骨干教師同課異構、徒弟“一課三磨”的方式開展。“一課三磨”指教師的一堂課至少要磨三次,才能進行公開展示或參與賽課。走進龍湖小學部,幾乎天天可以看到教室里有老師在聽課。
“除了感染、引導,‘逼迫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王強說,課不磨不精,教師必須在磨課的艱難當中找到課堂的感覺、教學的感覺。只有“磨掉一層皮”,教師才會迎來累積的蛻變、華麗的轉身。
“教師共同體”的構建,讓每一位教師都動了起來。2019年,龍湖小學部教師上區級以上公開課(講座)共153節,人均1節。在不斷地上課、磨課、辯課過程中,教師的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目前,龍湖小學部共有28名區級以上優秀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
曉莊師范學校非常重視師范生的基本功培訓,這一優良傳統被王強承襲了下來。學校教室門口展示的一塊塊小黑板上,寫滿了教師們工整的粉筆字。這是龍湖小學部教師的每日必修課——“三字一話”(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普通話)之一。在抓教學基本功的同時,王強不斷挖掘各個教師的興趣特長、整合資源。如青年教師朱詩園的專業學科是音樂,但王強發現她的普通話功底非常好,便專門成立了一個“詩園朗讀工作室”,讓她擔任帶頭人。工作室聚集了一批熱愛朗誦、主持的師生,承擔了校內外上百場活動的主持、評委工作。2019年,工作室成員們為六合區法制安全錄制了19 集法制教育小故事,在區內 100 輛校車上循環播放。2020年,工作室在微信公眾號上開設了“聲聲·慢”等三個精品欄目,向更多人傳播閱讀之美。如今,該工作室已成為龍湖小學部的品牌項目,在當地頗有名氣。
此外,王強注重通過閱讀引領教師成長。為了讓閱讀離教師更近一點,每間教師辦公室都擺放了兩個書架,王強鼓勵教師把圖書館的書搬到辦公室去,辦公室負責人每個月可以到圖書館借書更換一次。
在青年教師眼里,王強不僅是他們的引路人,還是心細如發的“暖男校長”,他經常自掏腰包給教師點奶茶、送水果、贈“詩歌會”門票……
在王強的帶領下,“青春龍湖”日益強筋健骨,每一個龍湖人都成了教育路上的奔跑者,跑出了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龍湖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