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丹丹 圖片提供/站酷海洛
當下戶外運動越來越風行,不同年齡的人群都參與到了戶外運動中,這與社會發展、重視健康和休閑娛樂的方式逐漸變化都是分不開的。我國地大物博,名山大川風景秀麗,登山就成了戶外運動中最為普及的一項。

事實上登山的確是極佳的有氧健身運動,運動強度中到高,登山時間也不會太短,山中空氣新鮮,可以很好地改善人體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功能。根據山的高度、陡峭程度、爬山速度,登山運動還可以進階為體育競技項目。對于普通人來說,登上山巔遠眺,可以解除眼部肌肉的疲勞,還可使緊張的大腦得到放松和休息。登山運動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
普通的登山運動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一般來說,登山的運動強度在8 ~11 個代謝當量,屬于中到高等強度。健康人群在登山前應適度熱身,避免肌肉拉傷扭傷就可以了。但如果是有心肺疾病的中老年人,在登山前最好進行健康評估,心功能在3 級以下者不建議做過于劇烈的戶外運動,戶外的搶救條件往往不夠完備,有一定的風險。此外,登山運動之前要準備好必需品,如合適的運動鞋、寬松透氣的衣著以及飲用水,登山時間較長時要攜帶補充能量的食物等。
登山時最容易碰到的問題恐怕就是腿疼了。上山時還好些,下山時肌肉酸痛甚至腿發抖,尤其長期不運動的人偶爾心血來潮進行登山,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上山時能量消耗大,肌肉力量下降、疲勞等原因導致的。那么如何通過登山運動科學地增加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呢?
為避免登山時發生肌肉拉傷扭傷,或者下山后出現明顯的肌肉酸痛,可以在平時做一些全身性和針對下肢肌肉的訓練。和我們常規的認知不同,登山并不是只用到腿部力量的健身運動,在登山時還需臂部的擺動配合,上半身參與保持平衡,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尤其是山間道路坎坷不平,需要全身核心肌肉調節姿勢、維持平衡。
為鍛煉全身肌肉,可以在登山前多進行一些肌肉訓練。如騎自行車,室內功率自行車或室外騎行都可以,既可以鍛煉下肢肌力、耐力,又可以鍛煉到腰背肌的肌力。平地騎行即可,速度中等,每次時間20 ~30 分鐘。
針對核心肌力還可以增加靜態肌力訓練,如深蹲、平板支撐、卷腹運動等,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不能過于勉強。
在登山前每周安排3 次左右肌力的準備訓練,登山運動中一定會覺得輕松很多。
上山的動作主要依靠臀大肌伸髖、股四頭伸膝使腿邁出后伸直,小腿三頭肌收縮承重,這些肌肉做的都是向心收縮,也就是收縮后肌肉長度會變短。當感覺到小腿酸脹時可適當休息。休息時可以拉伸臀大肌、股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如抱膝(靠近胸口)、腳踩樹(身體靠向樹干)等,幫助消除疲勞感。
上山還需要注意速度、呼吸節奏和步幅的調整。上山時速度不宜過快,可以根據心率進行控制,中等運動強度心率在120 ~130 次/分鐘。可以和同伴一邊聊天一邊上山,當不能完整說話時運動強度就大了,可以降低些速度。此外,上山要注意呼吸節奏的調節,過快的呼吸會降低氣體交換的效率,使得身體缺氧更加明顯,從而影響全身運動能力,具體表現就是感覺腿越來越重抬不起來,因此要盡量做深慢呼吸。上山邁步距離要合適,防止步幅過大導致腿部拉傷,有臺階的登山運動更加安全。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時股四頭肌也就是大腿前側肌肉更加酸痛,甚至會發抖,這讓很多人畏懼下山。其實下山時股四頭肌收縮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腿部移動速度,這樣才不會摔倒,肌肉做離心收縮,也就是收縮時肌肉仍被拉長,抵抗重力。而離心收縮比向心收縮更能提高肌肉力量,所以當下山時感覺肌肉緊張,說明肌力正在得到訓練。
下山時正確的姿勢是:放松、挺胸、輕步、不甩手,這有利于穩定重心、保持身體平衡。下山不要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否則膝蓋和腿部肌肉承受過大壓力,易造成損傷。下山時注意重心偏后并稍降低,前腳站好再把重心移過去。
1.盡可能減少負重。即使是去爬座小山,直立行走的時間也可能會超過4 小時。當背負水、食物等重量較重時,對膝關節的影響會很明顯。負重盡量不要超過體重的四分之一。
2.做好準備活動。開始登山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包括拉伸,讓關節、肌肉、韌帶等得到良好的預熱。也可以用雙手手指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關節潤滑液的分泌。
3.穿適合登山的鞋。爬山不僅對體能消耗巨大,同樣對裝備要求也比較高,好的登山鞋能夠緩解腳部疲勞,穿得舒適,走得輕松。
4.下山時不要“鎖關節”。當大腿過度勞累的時候,走路時就會不自覺地鎖關節,也就是把腿部伸得筆直,這樣可以減輕大腿肌肉的負擔,暫時放松肌肉,但是鎖關節的動作卻很容易造成膝勞損、膝沖擊傷、腳踝勞損和腳踝扭傷。
5.積極應對落差較大的路面。在走落差較大的路面時,可以橫著走,在前腳碰到地面時要將重心移到前腳,才能使身體重心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