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艾木涕
它本是美洲人民的糧食,卻靠顏值征服了世界。
1525年,來到墨西哥阿茲特克帝國的西班牙征服者第一次見到大麗花時,完全不會想到,這些被當地人當作“地瓜”種植的植物,將在400 多年后,成為風靡世界的觀賞花卉,人工培育的栽培品種超過5.7萬個。
大麗花原產于墨西哥,也是該國的國花。除了當糧食,阿茲特克人還把它當零食吃或用于治療癲癇,并將其中空的莖用作水管。反正就是沒在意過它美麗的花朵。
西班牙人來到墨西哥后,在開拓新大陸、把大量金礦產運回歐洲的同時,也把大麗花帶了回去。可能因為這些花的塊根并不怎么好吃(聽說是苦的),歐洲人對大麗花并不感興趣,培育幾次失敗后就放棄了。現在,只有很小一部分中美洲人民還在食用大麗花,方法是將其塊根烘烤后,做成一種名為Dacopa的茶飲。
在餐飲界沒闖出什么名堂的大麗花,后來怎么突然在園藝圈一炮而紅呢?轉折點在于碰到了貴人——拿破侖的皇后約瑟芬。
1804年,被譽為“哥倫布第二”和“新亞里士多德”的亞歷山大?馮?洪堡和“植物愛好者”邦普蘭,帶著在美洲新大陸經五年采集積累的標本回到巴黎。拿破侖接見了他們,卻對洪堡發現的植物興趣寥寥。洪堡失望地回到柏林。而留在巴黎的邦普蘭,卻從拿破侖那里得到了一條重要消息:皇后對植物學很有興趣!
邦普蘭與約瑟芬皇后成為好友,隨后任職皇后官邸馬梅松堡(Chateau de Malmaison)的花園主管。在這座花園里,約瑟芬傾注了她對園藝的極大熱情。洪堡和邦普蘭帶回的大麗花,也受到皇后的青睞。邦普蘭借此機會對大麗花倍加呵護,終于在皇后面前盛開了最美麗的花朵,大麗花由此征服了全歐洲的花園。
大麗花之所以被稱為世界名花,主要是因為其花期長、花徑大、變化多。在我國北方地區,大麗花的花期可以從5月持續至11月中旬;如溫度適宜,可整年花開不斷,以秋后開花最盛。有些品種的大麗花最大花徑可達30 ~40 厘米,在花卉中是非常少見的。
剛剛來到歐洲時,大麗花只有單瓣的花朵,之后人們將不同的野生種進行雜交,不僅出現了復瓣的大麗花,更培育出了仙人掌狀、睡蓮狀、球狀等多個品種。據了解,復瓣大麗花最早于1805年出現于比利時,到1826年,全歐洲大部分花卉愛好者都已栽培復瓣大麗花了。
不過,隨著人們對花朵外形審美的不斷改變,近幾十年來,美麗的單瓣大麗花又重新獲得了人們的青睞,大量品種被選育出來。截至目前,全世界記錄在冊的大麗花栽培品種已超過5.7 萬個,并仍在以每年幾百個的數量增加。
大麗花天然就具備多變的特性,即使是進行種間雜交,也能夠產生可育的后代。大麗花多變性的另一個原因是其基因組中有許多轉座因子,這是一種特殊的基因片段,可以在生物的基因中不斷跳躍,更換位置,并進行復制。在它們的作用下,不同顏色、花型、大小、瓣形甚至特性的大麗花層出不窮,在世界園藝領域獨領風騷。
大麗花是很適合家庭或庭院栽培的球根植物,管理簡單,適應性強,中老年朋友如果感興趣,不妨種上幾株試一試。
品種多是大麗花的特點之一,大家最好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品種。如果想在盆中栽培,室內觀賞,就選株型較小的品種;如果自己有院子或是較大的露臺,就可以定植株型碩大的品種。但無論株型大小,都要記得給它們提供良好的光照和通風條件。由于大麗花需要的生長空間比其塊莖大得多,所以要給它們預留好足夠的空間。
首先是整枝。早期進行摘心可以促其分枝,形成更多花朵,但花期可能會延后些。
其次是施肥。大麗花喜肥,肥料供給不足會導致花朵變小,花色也不那么鮮艷,觀賞性降低。根據生長情況少量多次施肥,可以使用餅肥,一年之內的施肥次數不超過5 次,每次的量一定要少,夏季高溫超過30℃時不能施肥。
第三,大麗花不耐長期積水,可以在栽培大麗花的地方把土壤墊高,保證其根部不會積水。適當減少澆水量,可以促進植株健壯,讓其莖更粗、花更大、花期更長。在夏季高溫季節可以進行葉面噴水,每天一兩次,減少蒸騰損失。
最后,雖然大麗花耐熱,但其卻喜歡涼爽的氣候,以10℃~25℃最為適宜。夏季高溫時可噴水降溫,秋冬季可人工提高小環境溫度,營造白天氣溫高、夜間溫度低的條件。較大的晝夜溫差,可促使大麗花花色更艷麗。
分根:每年春季3 ~4月間,取出貯藏的塊根,將塊根及附著生于根莖上的芽一起切割下來(切口處涂草木灰防腐),另行栽植。由于大麗花僅根頸部才有芽,所以分割的每個塊根上,都必須有帶芽的根莖。沒有根莖或根莖上沒有芽點的塊根是不會出芽的,不能栽植。
播種:絕大部分容易結實的大麗花都可以播種繁殖,這也是最常見、最簡單的方式。一般在秋季采收種子,第二年春季二三月份播種,注意夜間溫度不能太低,低于10℃會影響出芽,室內盆栽肯定是沒問題的。種子繁殖的實生苗長勢健壯,適應性強,生命力也更加旺盛,唯一的缺點是開花結果會慢一些。另外,作為有性繁殖,籽播的大麗花可能存在退化現象,不能100%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