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鑒鴻
四川傳媒學院
作品《局》是我在2016年創作的作品,靈感來源于象棋。不少人告訴我看到這件作品會產生一種“緊張感”。其實這正是我“有意為之”的創作意圖。當一個人身處緊張的局勢之中,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如果我把作品的每個局部細節以流線型處理柔和了,那這一作品所呈現出的儀式感、如坐針氈的壓迫感也隨之消失了。作品《局》運用了家具的造型,考慮到“方與圓”的錯落,這既暗示著某種矛盾的對抗——人身上有太多矛盾的東西,如外放與內斂,陰和陽,內與外,進與退,等等,同時,也寓意生活中需要我們去“方圓”地處理很多局面。我更希望通過這一作品去促使觀者思考,在人生的棋局中,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如何平衡,如何“破局”。

圖1 《局》 200cm×170cm×150cm 柏木 2016
在技術層面上,設計這一作品,我摒棄了傳統木工前期的制作程序,先采用電腦三維建模,得出我想要的造型,再根據模型數據進行制作。整個創作過程將傳統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作為青年一輩,我很喜歡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和技巧去實現創作的全過程。
《量·衡系列》是我對藝術創作從具象到抽象的一次實踐。實際上,我們在大學期間學習的立體構成,就是點、線、面、體的集合。點、線、面、體本身就是繪畫和雕塑語言中,已經被抽象簡化后所形成的符號元素。而木頭本身的材料語言既豐富又充滿變化,它會有裂紋、疤痕以及生長線等。在創作過程中,我們需要去對這些細節進行合理運用,再深入推敲,最后刪繁就簡。
《量·衡系列》這組作品,我想通過木材來表現純粹的雕塑空間、形體和材料語言。首先,三者之中我更注重推敲空間,思考空間的距離以及多角度的空間布局;其次,重視形體,分析每個零件的形狀、大小和方向;再次,考慮木材的材料特性,如樹節、顏色與紋理等;最后,在其中加入一些有意思的元素,如掛鐘、吊飾、水滴、船的形狀、琴弦、欄桿,等等,以此來豐富作品的意境。在創作手法上,每個人的表達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的一套完備的系統和思維方式。同樣的題材,經他人創作后或許呈現出的就是另外一種表達效果,這種“百花齊放”的狀態,或許正是藝術創作的魅力所在。而我則更喜歡打破常規的思維,減少約束來實現作品對構思、創意和情感的表達。往往越是自由的創作氛圍,越會帶來新奇的發現,從而誕生更有趣的想法。創作《量·衡系列》這組作品時,我沒有思考讓作品承載更多的意義,僅僅考慮雕塑語言,考慮架構的意義,在工藝上會用到榫卯——這是從家具中引申出的語言,我想這些已經足夠了。

圖2 《量·衡系列》 尺寸可變 柏木 2016
對于雕塑語言的理解,我得感謝我的導師朱尚熹先生。在他的引導下我把中國和西方的雕塑發展史重新學習了一遍,從中領悟到雕塑中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中國的雕塑注重線與氣韻的表達,它與書法、繪畫緊密相連。西方的雕塑注重空間、形體和材料的表現。這兩者之間相互碰撞融合,使得我在思考作品表達時,會有意識地去考慮采用怎樣的語言去表現,最后出來的作品才更為理想。
在從事藝術創作的這些年里,通過向每一位優秀的藝術家學習,我的創作能力也在不斷地提升。這種影響和提升不是簡單的模仿與借鑒,而是通過交流與學習,拓展了我思維的寬度與廣度,刺激我去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并由此產生新的創意與靈感。在溝通交流如此便捷的時代,對于藝術家來說,這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從過去閉塞的環境中走出,視野和格局都得到無限的放大。同時,我的創作生涯也有了更明確的目標:遵循傳統,博采眾長,用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去做這個時代的記錄者與表達者,經營好自己的人生之“局”,藝術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