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鹽城市大豐區委黨校,江蘇 鹽城 224100)
長久以來,歷史形成的二元社會中,城市快速發展,農村發展滯后。為解決“三農”問題,黨和國家實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尤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黨中央更是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多年來國家向“三農”投入高達十多萬億元用于基本建設和社會建設,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大學生、退伍軍人等人員返鄉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逐年呈上升趨勢,一方面得益于國家和地方相繼出臺的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為創業人員提供了資金、政策和制度保障。國務院辦公廳連續多年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推動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極大改善,為返鄉創業提供了良好條件。另一方面,農民工在城市生活壓力大,生活成本相對農村高,而且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及金融危機導致就業緊張,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故土情緣,多年工作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資本,回到家鄉可以大展身手。種種原因促使很多人選擇回鄉創業。
近幾年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呈兩位數增長,2019年國家發改委統計全國341個試點地區返鄉創業人員已經達到近200萬,帶動就業人數超過700萬;全國返鄉創業人員已超過800萬人,帶動約3000萬人就業。社會資本下鄉主體超過15萬家,累計投資超2萬億元。早前數據顯示,返鄉創業人員中數量最多的為農民工和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大學畢業生,以“90后”人數最多,他們充滿創業激情,對農村飽含真情,希望在農村打出一片天地。但創業者主要從事種植、養殖和以此為基礎的特色旅游業,只有極少從事高新技術產業,大都會借助互聯網銷售。有70%的個體工商戶、農產品加工企業、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合作社是由農民工創辦的。他們一般有多年的打工經歷,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資金和技術。創業項目多集中在特色農業、規模養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農業休閑旅游產業。但由于創業者自身素質不高、缺乏發展資金和管理經驗等種種原因,農民工返鄉創業失敗率很高。因此,需政府多措并舉出臺實施更多的惠農、金融政策幫助創業者克服困難。
為了推動返鄉農民工創業,中央和各地出臺了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文件,都提出了創業貸款支持。但有的地方貸款門檻過高或貸款額度低、貸款利息高等原因,很多返鄉創業者很難申請到貸款,創業資本大多依靠自身資金積累。返鄉創業者創辦企業大多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一旦資金斷裂,即有破產風險。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7)》曾指出,我國“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目前農村只有27%的農戶能從正規渠道獲得貸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農戶難以獲得貸款。
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要對中小企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適當降低貼息審批條件,優先給予貼息,切實解決融資難問題。要協調銀行對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幫助瀕危企業渡過難關。如鹽城市推出“青年易貸”、“小微創業貸”等金融產品,聯系服務青創空間項目110多個,發放貸款和授信3200萬元,實現青年創業資金有保障。另外,不要忽略那些小規模的家庭小作坊、小工廠、小賣店之類,在返鄉農民工創業者中比重非常大。地方政府對這部分創業的政策支持和服務扶持力度相對較弱,他們在創業中面臨著更多的困難。
返鄉創業找準項目是關鍵。很多返鄉創業者大多選擇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跟風復制他人經驗,造成項目同質化,對市場把控不到位,市場抗風險能力弱,另外在技術、管理等方面欠缺。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對回鄉創業人員進行“全產業鏈”的培訓,從項目選擇、技術、銷售、管理到市場把控等整個產業鏈開展專項培訓,以提高其抵御風險能力和經營能力。為確保培訓實效,培訓方式要堅持靈活多樣、個性化。開展長期多對一或一對一的幫扶,可聘請生產、銷售、商業、金融方面的專家進行實際指導,解決創業中的困難,引導創業成功典范的“頭雁效應”,抱團成長。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除了要不折不扣落實各項扶持政策,更要打造優質營商環境。既要從企業的角度,優化服務,形成政府部門與企業主體在良性互動;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營造透明高效的制度環境。也要從發展的角度,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引導返鄉創業者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推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嚴把關口,防止污染、產能過剩項目進入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