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霞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黑河分院,黑龍江 黑河 164399)
關健詞:中醫農業;稻米生產;管理技術模型
水稻是中國的主要傳統農作物之一。一直以來國內稻米生產都在以換取廉價的稻米的方式,犧牲了我們生存幾億年的農業土地資源環境。走這條水稻發展之路,是我們的水稻生產管理技術尚沒有完善稻米生產技術,過去采取的水稻種植技術是不得已的手段。近年來,隨著綠色、有機水稻種植技術提高及“中醫農業”的興起,“中醫農業”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其不只有綠色與有機的功效,且還有功能性的作用。且“中醫農業”水稻生產技術隨著工業、中醫藥等科技發展程度的提高,中國的稻米生產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中醫農業”水稻生產管理技術模型是不可避免的選擇。實施標準化的“中醫農業”稻米生產管理技術研究可以改善中國水稻種植的低質量和低利潤,促進水稻栽培技術和生產管理,改善稻米質量差且穩定的稻米產量,同時確保稻米生產的利益保持一定穩定性。
結合中國稻米生產的現狀和農業技術的發展現狀,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套中國式“中醫農業”稻米的生產管理技術模型,即依靠領先的水稻生產公司選擇適合種植“中醫農業”水稻,并采用合格標準的生產基地,生產帶有“中醫農業”水稻所需的栽培和管理技術,做到節省成本增加收入,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并制定一套符合食品用的“中醫農業”水稻標準化生產的技術法規,開發“公司+基地+耕種者”種植“中醫農業”稻米,統一收購,啟動“中醫農業”水稻品牌并增強“中醫農業”稻米品牌。
“中醫農業”水稻生產標準化主要技術模型,表單為“公司+基地+生產者”。可以使用此模型的特定應用程序請按照以下步驟操作:
以“中醫農業”生產水稻的公司應該有水稻的品種,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如使用加強防蟲網、頻振式殺蟲燈、黃(藍)色誘蟲板及中草藥配方防病壯根保苗等技術裝備、工廠化育苗采用無土栽培或高溫消毒滅草技術及中草藥配方促進生產,等農業高新技術,“中醫農業”水稻種植,水稻的加工,購買,銷售,存儲和開發銷售統一起來的知名度高的糧食企業巨頭。
在應用此模型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嚴格遵循農業由商務部制定的NY/T391-2013,NY/T1054-2013,NY/ T394-2013,紐約州/T393-2013等國家食品安全和標準GB2715-2005,GB1350-2009,GB2761-2011,GB2763-2014等和其他標準。
水稻產區的環境監測必須完全符合生產“中醫農業”水稻基本條件為前提。選擇環境必須實現NY/T391-2013標準。選地要遵守遠離空氣、水等污染源,還要交通方便。
選擇“中醫農業”水稻種植基地后,應制定一個應用于水稻生產和技術種植法規。必須在法規中明確要種植的“中醫農業”稻米的品種,合理安排稻米的播種日期并促進集中育苗技術,合理密植,通過測土施肥,同時做好生態防治工作,通過以前的技術措施要保證“中醫農業”稻米的生產每個關鍵鏈接都可以調節,操作,升級。然后執行標準化的“中醫農業”水稻生產,保護水稻做到高質量,高性能的同時,還要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在“中醫農業”稻米生產過程中,我們必須進行田間生產管理文件以記錄生產者名稱,水稻種植品種和種植面積,水稻種子數量,水稻播種日期,開化期,分孽期,灌漿期,成熟期,及在此期間使用的農藥和肥料的類型,使用時間,劑量和水稻收獲時間等使“中醫農業”水稻從生產到收購等都有據可查。
在收購過程中,收購公司必須嚴格遵守國家食品規定,討論標準化“中醫農業”水稻生產管理技術模型的應用。按2011,GB2763-2014等標準到現場采樣,所有采樣結果只有合格后才能與農民簽訂購買合同,最終購買價格必須高于當前季節中相同類型水稻的國家最低購買價格以7%的價格進行收購,以增加農民對種植“中醫農業”稻米的積極性。
“中醫農業”食品認證必須參考優良的生態環境,一定嚴格按照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標準生產,實行全面質量控制。具有“中醫農業”食品品牌優先使用權。本文提到的“中醫農業”水稻也符合此標準。它是在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水稻生產基地中生產的,并且在生產過程嚴格按照“中醫農業”食品水稻生產標準進行,并且生產完成在獲取“中醫農業”之前進行整個質量監控過程并監督采樣,確認符合“中醫農業”食品水稻生產的水稻質量標準,最后銷售公司要獲得綠色有機食品的認證,并獲得相應的證書,包裝上列出的產品具有綠色有機無公害“中醫農業”食品徽標,用此來保護品牌聲譽。
第一,加強該地區“中醫農業”稻米的標準化生產研究,探索和應用管理技術模型促進該地區水稻生產朝著工業化,規模化,質量化和品牌化發展,促進農業生產并提高產量和效率,提高稻米生產的質量和安全,創建優質“中醫農業”地區水稻成為名優產品,提高知名度和水稻市場現場競爭力,真正認識到從農田到餐桌的障礙,對于農業的轉型和發展以及主導“中醫農業”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發展和應用“中醫農業”食品水稻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模式,通過實施水稻清潔生產措施,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等投入,注重保護農業資源。開展病蟲草害“中醫農業”防控與測土配方施肥,有效地減少了水稻生產過程中的農藥化肥的使用,大幅降低農藥化肥等污染物對農田生態環境的污染,既實現了農業生產節本增效,又降低了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有效控制了農業環境污染,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三,“中醫農業”水稻屬于政府主導一類品牌,具有權威性和公眾力,代表著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名品、精品。據有關調查統計顯示,“中醫農業”食品品牌一出,就得到各方支持,已經成為下個科研引軍者,各個綠色有機農業生產企業,開始轉型,把“中醫農業”做為品牌化、標準化、功能化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促進農田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一大有力舉措。關于“中醫農業”水稻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模式的一個硬性要求就是其生產基地環境生態必須符合“中醫農業”水稻生產條件,同時要嚴格按照“中醫農業”食品水稻生產標準開展相關農事操作和全程質量監控,經產品檢測后達綠色或有機食品水稻標準的,才可申請認證“中醫農業”食品品牌,獲得相關證書,最終上市售賣。
第四,本文所討論的“中醫農業”食品水稻生產管理技術模式可復制、可推廣,適用于我國農業改革要求,同時也是推進和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有效的生產范式。對于此類生產管理技術模式,政策層面應當加大支持力度,相關職能部門要進行產地環境的調查和監測,對產地環境進行評價、分類、定級與管理,設置標識牌,劃定生產區、禁產區,明確“中醫農業”水稻生產區域,打好“中醫”的特色牌,建立相關信息數據庫,以供“中醫農業”水稻生產企業、加工企業以及種植戶查詢和利用,幫助“中醫農業”水稻種植與產業開發,有效提高區域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水平。“中醫農業”水稻生產對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