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穎儒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果業發展中心,山西 運城 044000)
我國設施農業以其明顯的優勢在近些年農作物種植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種植人員通過多年種植經驗,對于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總結,促使設施農業得以更好的進行。施肥是土壤獲取養分的關鍵方式,而如何施肥,施肥時間,追肥次數等都需要進行嚴格的計算和分析,促使土壤能夠提供給農作物發展中足夠的養分,為其創造一個更加貼合其生長趨勢的環境,為我們的使用安全做出保障。
在進行施肥的過程中,由于對于肥料所含養分與土壤所含養分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經常會出現過度施用肥料,導致肥料所發揮出來的效率過低。土壤自身具有很大量的硝酸鹽,其含量與正常需求相比已經遠遠超出,蔬菜所能承受的硝酸鹽是有限量的,導致蔬菜的質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施肥所用的肥料要是已經腐熟狀態的,但很多時候施肥時對于肥料的狀態沒有仔細的確認,沒有腐熟的肥料對于蔬菜具有很不良的作用,例如燒根,熏葉等。微肥的使用不正確也有可能出現氮磷鉀超出正常標準的問題,而營養的嚴重不均,自然會出現相應的微量元素的不足。
在開展設施農業工作過程中,對土壤PH檢測值會出現逐步下跌的情況,土壤的酸化程度也就越來越高,而出現這一情況的原由無非為以下幾種:首先,肥料中具有超標含量的氮肥,在經過硝化反應之后,酸化反應也就應運而生。其次,選用肥料時,大多選擇的是酸性肥料,例如生理酸性肥料等。最后,植物在與養分相互作用之后,隨之會出現大量的代謝酸,導致土壤的酸化程度逐步升高。
設施農業開展過程中,土壤結構也做出了相應的轉變,主要是通過幾種種植方式來實現的:第一,主要利用有機肥作為土壤的養分補充;第二,放棄粗放式種植形式,良好的將精耕細作落實到種植當中,推動土壤熟化過程大幅度縮短;第三,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土壤能夠很好的實現黏化工作。
設施農業下的土壤與普遍情況下的土壤之間具有一點明顯的區別就是微生物的含量和作用。首先,有機肥的使用頻率和使用含量要遠遠大于一般種植方式;其次,種植是通過精耕細作的方式完成的,并且種植周期相對于一般種植要短。
設施農業科學施肥的要點無非體現在兩點:第一,作物中需要相當數量的CO2,工作人員要有針對性的進行CO2使用。通常情況下,存在于大氣中的CO2所達到的濃度為360~370mg/kg,而其飽和度要高于其濃度的三倍之多,之間具有十分明顯的差距。在露天下種植成長的植物一般情況下CO2的濃度都比較穩定,產生變化可能性比較小。而設施農業的種植環境是密封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光合作用體現的異常明顯,CO2濃度上也會相應降低,由此,對于植物的生長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第二,在充分使用灌溉系統基礎之上,實現良好的肥料灌溉工作,以往形式下的肥料播撒方式,在土壤比較干燥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效用十分微小,而灌溉的方式就能夠很好的彌補這個缺點。
3.1.1 基肥
這一環節是在種植工作開展之前完成的,主要是對于有機肥的使用,并良好的將長效化肥融合其中。具體表現形式為餅肥,牛糞,雞糞等。基肥在使用量上要十分注意,其用量要在培植土體積的20%之下,并且要與培養土結合使用。
3.1.2 追肥
在農作物不同的生長節點中進行相應的肥料追加。在追加肥料的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是速效肥,并要遵守高頻率但數量少的施肥原則,促使每種肥料的養分都能被土壤良好的吸收。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追加肥料主要是由氮肥實現的,氮肥是由磷和鉀肥作用而成。
3.1.3 施肥次數
僅僅靠施肥是不足以促使土壤對肥料有效吸收的,同時還要結合經常性的灌水工作。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通常在4天左右的間隔就需要進行一次肥料灌溉。如果是花卉類植物,需要根據其開花周期進行施肥。對于在一年之內有多次花期的花卉,需要根據其開花前后加以大量肥料進行施肥;如果是開花周期比較長的花卉,可以以每周為周期進行施肥。
設施農業能夠很好的開展各種農作物的種植,促使人們在生活中對于蔬菜瓜果的需求得到切實的滿足。設施農業不同于一般種植,需要種植人員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自身特點開展有效的施肥,種植計劃。在最合理的形式下,給農作物創造一個最為良好的生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