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林
(和田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新疆 和田 848000)
小麥蚜蟲是和田地區小麥主要蟲害之一,該地區普遍危害的是麥長管蚜及麥二叉蚜。針對麥田蚜蟲的防控,需要在保護其天敵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應用其他防治措施。
危害和田地區小麥的蚜蟲,主要種類是麥二叉蚜和麥長管蚜兩種。其中,麥二叉蚜所占據的比例大概在75%~80%,是主要蚜蟲危害類型。而雙尾蚜通常會在策勒縣山區危害,其數量相對較少[1]。
(1)麥長管蚜的特征
麥長管蚜的有翅胎生蚜,其體長大約在3mm左右,其翅展大致在9mm,其觸角呈現顏色為黑色。麥長管蚜的無翅胎生蚜,其身體呈現顏色為綠色,其觸角明顯長于身體,腹部呈現黑色。
(2)麥二叉蚜的特征
麥二叉蚜的有翅胎生雌蚜,其身體顏色為綠色,身體長度約在1.5~2mm之間,翅展約為6mm左右;而無翅胎生雌蚜,其身體長度約在2mm,身體顏色呈現草綠色至深綠色,身體腹部擁有一條深綠色的斑紋。它的觸角大致是身體總長度的2/3,其腹管為淡綠色,且尾部是黑色。
(3)小麥雙尾蚜的特征
小麥雙尾蚜的無翅孤蚜,其身體長度在1.6mm左右,身體呈現黃色,其觸角通常不到身體總長度的1/2,腹管相對較短,呈黃綠色。除去尾片以外,還有擁有一個向后突出的上尾片,以此形成雙尾。
(1)麥長管蚜的危害習性
麥長管蚜喜歡光照,且耐濕性強,喜歡食用小麥穗部。通常在小麥上形成垂直分布,伴隨著小麥的不斷生長,逐漸蔓延在上部葉片當中。而在拔節和孕穗時期,通常會出現在上部葉正面,特別是在抽穗以后,大部分麥長管蚜會集中在穗部。
(2)麥二叉蚜的危害習性
相較于麥長管蚜,麥二叉蚜并不喜歡光照,更喜歡干旱,且喜歡食用小麥幼苗,通常出現在苗期階段。在拔節期時,其常聚集在植株下部葉背位置。它的為害能力較強,被為害的位置其四周呈現黃色枯斑。而孕穗期時,侵害的位置會向上延伸,大部分會出現在旗葉下的第二葉和第三葉,一般不會對穗部造成損害。
(3)麥雙尾蚜的危害習性
麥雙尾蚜喜歡溫涼,愛食用嫩葉。葉在遭受為害后,通常會出現葉綠素流失現象,且相繼出現白色或黃色,亦或是紅色的條狀斑點,其葉片形成縱卷并呈現筒狀。
在和田地區,雖然每年都會發生小麥蚜蟲,但并不是每一年都十分嚴重。小麥蚜蟲的危害性大小,主要取決于溫度、濕度、天敵及寄主植物的不同生育期等因素[2]。
一般,麥二叉蚜最適宜繁殖溫度在15~25℃之間,一旦溫度超過35℃將會受到有效抑制;而麥長管蚜最適宜的繁殖溫度,一般在12~20℃之間,一旦超過28℃時,將會終止繁殖。降雨和澆水對于麥二叉蚜影響較大,而對于麥長管蚜并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因此,處于中低溫氣候的年份,會發生小麥蚜蟲為害的概率較高。
小麥蚜蟲的天敵較多,在和田地區主要天敵有瓢蟲、草蛉、小花蝽及食蚜蠅。通常,它的天敵會呈現出跟隨狀態,也就是當蚜蟲呈現一定數量時,其天敵便會大量出現。
小麥蚜蟲的發生程度,與小麥的種植布局有著直接關系。和田地區冬麥面積較大,且麥田大部分使用套種和復播玉米的種植方法,當小麥蚜蟲在小麥上進行大量繁殖為害后,會轉移到玉米上,造成了延長蚜蟲的為害期。再者,在冬麥和玉米地邊進行棉花種植,也會發生蚜蟲為害。
小麥蚜蟲在同一個農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其種群的數量呈現明顯區別。在幼苗階段,其麥蚜數量最低;在分蘗階段,麥蚜數量會出現一定高峰;待拔節階段,便會逐漸遞增;在抽穗揚花階段,其繁殖的速度會逐漸加快,至灌漿時期會達到頂峰,而這個階段也是小麥蚜蟲為害最嚴重的時期。
對農作物的整體布局進行合理調整,強化種植管理。冬麥盡量提早播種,使抽穗成熟階段提前,將作物生育期避開小麥蚜蟲適宜溫度期,從降而低麥蚜蟲害。待收麥以后,進行淺耕滅茬,以此控制越夏小麥蚜蟲數量。
生物防控即保護天敵,小麥蚜蟲的天敵主要分為捕食和寄生兩種。據相關調查發現,當田間益害的比例處于1:150時,小麥蚜蟲天敵會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并不需要使用藥物進行防控。對小麥田地進行用藥防治蟲害時,要特別注意需要選用對天敵無害的藥劑品種,從而對天敵物種進行有效保護。
當小麥早熟品種百株蚜量達1000頭時,晚熟品種達到百株蚜量500頭時,該地塊應當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控。重發當年,需要在3月末及4月上旬,及時對麥田邊圍噴灑滅蚜藥[3]。針對麥田蚜蟲,要特別留心高峰期的防控工作,通常是在每年的5月初和5月下旬,以此提升防控效果。
蚜蟲對于和田地區的小麥種植有著一定破壞影響,種植者們需要提高種植管理技術,針對其發生特性,合理地避開蚜蟲繁殖期,提高保護天敵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加強監測,掌握蚜蟲出現的高峰期,及時噴灑藥劑,在根本上降低蚜蟲的發生率,繼而提升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