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生
(新疆巴州科技情報所,新疆 庫爾勒 841000)
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食用菌栽培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相關的栽培技術、管理技術也得到很大的提升。這對于農業經濟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在建設美麗新農村的重要當口,農村經濟大力發展食用菌栽培已經成為重要的探索和嘗試。如何實現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其必然需要不斷地為人民提供優質的、具有高經濟性價比的食用菌產品。如,近年來羊肚菌的興起。而若是食用菌在栽培中沒有做好優質管理,則容易導致食用菌的經濟轉變率不高,導致食用菌栽培產業的經濟損失。而食用菌栽培管理中的病蟲害防治問題已然成為食用菌栽培產業所面臨著的重大問題,對食用菌栽培中的病蟲害防治措施與技術的分析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我國擁有90多種的食用菌栽培品種,這些不同種類的食用菌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栽培技術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因此整體上來說,食用菌的栽培養護較為復雜,但是同時食用菌具有較高的生長繁衍特點,只需要溫度條件適宜,那么它就可以生長繁衍,傳播速度較快,可以獲得大量的菌類產品。一般的食用菌栽培所需要的溫度條件在5~30℃之間,根據不同的菌種的生長季節環境,進行菌種栽培繁衍可以實現增產提質。
在食用菌栽培中常用的生產工具有桶、盆、鏟、粉碎機、滅菌設備等等。這些生產工具設備對于食用菌栽培中的病蟲害防范管理也產生較大的影響。另外在栽培后,如何進行后期管理也會對食用菌的病蟲害管理帶來影響。如,食用菌正常發育中需要碳氮比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控制參數不同,有時候還需要根據生產中的培育菌種不同,而加入其他的玉米粉、尿素等微量元素進行條件碳氮比。栽培成功后,食用菌對于水和濕度、溫度以及光照、酸堿值等具有一定的要求。若是沒有合理調節好這些參數系數,則容易出現病蟲害問題。
食用菌栽培過程中,危害其生長、產量和質量的病蟲害種類較多,而通過歸納總結,可以將其歸類為口器類、螨類、蛞蝓類和跳蟲類害蟲等類型。
第一,口器類害蟲
口器類害蟲是食用菌栽培中最常見的病蟲害之一,在眾多食用菌種類中都會繁殖爆發。當前常見的有菌蚊類、眼蕈蚊類、癭蚊類等。口器類蟲害在幼蟲期對于食用菌的危害較大,喜歡寄居在平菇類的食用菌中,這類蟲害通過使用食用菌,還會吐出絲線,將整個食用菌籠罩在一起,徹底隔絕開食用菌同空氣的接觸,導致食用菌停止生長。這類現象常發生在炎熱的夏季,口器類蟲害的繁殖能力較強,最高一年可以達到10代以上。而隨著夏季過去,口器類害蟲所帶來的危害逐漸減少。
第二,螨類及蛞蝓類害蟲
螨蟲類害蟲的體積較小,顏色呈現出黃色或是白色,同食用菌自身的顏色具有相似性,因此用肉眼很難發現這些病蟲害。導致螨蟲類病蟲害的防治具有延遲性。一般情況下,直到食用菌蟲逐步枯萎之后,才會發現食用菌患有螨蟲類病蟲害。蛞蝓是一種軟體動物,沒有外殼,也具有較高的隱藏性,一般喜歡食用香菇、平菇、雙孢菇,常發生在食用菌的生長期間。
第三,跳蟲類害蟲
跳蟲類害蟲存活時間在4個月左右,一年能繁衍6次,這類害蟲具有動態變化性,所帶來的影響和危害較為廣泛。如,該類害蟲繁殖能力強,能夠跳動繁衍,直接污染整個食用菌栽培大棚,夏秋兩季是金針菇、草菇和平菇遭受該類害蟲危害最為嚴重的季節。
根據上述可知,食用菌栽培中所面臨著病蟲害種類較多,且帶來的影響也較為巨大。通過分析可以總結病蟲害的特點主要如下:
第一,侵害食用菌的害蟲種類繁多。上述提到的口器類害蟲、螨蟲類害蟲和跳蟲類害蟲,這是常見的影響范圍較廣的食用菌病蟲害。而還有一些軟體動物蝸牛等,在局部栽培種植地區,也會帶來較大的危害。
第二,食用菌缺少保護組織容易收到侵害。食用菌是一種子實體食用蔬菜且營養豐富,這一優勢在栽培養護中變成缺點,即食用菌缺少保護組織,這為害蟲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食用菌害蟲能夠全方位的分布在培養基、斷木等整個的栽培過程中。
第三,食用菌病蟲害攜帶多種傳播病毒。病蟲害對于食用菌的影響并非單一的,在感染蟲害之后,食用菌的菌絲生命力減弱,從而抵抗能力下降,為其他的雜菌生長傳染提供了條件。這大大加重了培養料的污染程度。
事實上,影響食用菌栽培病蟲害的因素貫徹整個食用菌的栽培管理環節。但是在當前的食用菌栽培企業中,由于對于食用菌病蟲害的認知還不夠具體,導致每一個環節都遺留下病蟲害爆發危機。如食用菌栽培對于環境提出的較高的要求,在食用菌栽培前期,需要能夠選擇良好的栽培管理環境,如此才能夠有效避免因為天氣、氣候等因素所帶來病蟲害危害問題。
食用菌栽培主要是通過培養基的方式展開的,培養基制作過程中的質量直接影響著食用菌后期的生長環境和生長狀態。針對于不同的食用菌,其培養基的制作流程、制作的相關材料標準是不同的。當前存在培養基制作過程中原材料選擇難度大等問題,導致培養基帶來霉變等問題,從而對食用菌病蟲害工作造成巨大的難度,難以保證食用菌的健康狀態。另外還有在病蟲害的具體防治工作中,食用菌栽培企業所采取的病蟲害防治力度不足。如,存在對于食用菌病蟲害的消殺不夠徹底,就停止治理,導致病蟲害二次復發,為下一階段的病蟲害防治帶來巨大挑戰。
在食用菌栽培產業中,需要重視病蟲害的危害性,對病蟲害擁有全面的認知,并且提供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
第一,要求能夠實現對食用菌栽培環境的管理。食用菌雖然生產較快,但是對于環境溫度具有一定的要求。當前選擇食用菌栽培產地需要遠離工礦業“三廢”污染源的。同時栽培大棚需要建在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水良好的地方。食用菌栽培中所采用的水源必須能夠符合衛生飲水標準。
第二,明確食用菌栽培中病蟲害的防治原則。食用菌栽培中的病蟲害防治必須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方針。在栽培準備時期,做好對病蟲害的無害化環境建設管理,在栽培過程中綜合應用農業、生物等防治手段為主,化學防治手段為輔,盡可能地將病蟲害危害控制在最低標準。
針對于食用菌栽培中因為栽培技術不專業、不科學等帶來的食用菌病蟲害防治效果不佳等問題。要求能夠從技術管理層面上入手,做好對食用菌栽培的技術扶持。
第一,要求能夠加強對食用菌栽培的技術支持。地方政府等相關農業部門需要對于食用菌栽培展開農業技術推廣支持,確保在食用菌栽培中能夠選擇正確的符合該地自然環境的食用菌菌種。還要求能夠對食用菌栽培管理展開全過程的技術支持。如,對于如何平整清理菌棚提出技術支持,展開成果監督管理。為當地的食用菌栽培戶提供優良的培養基,提供優良的菌種等。
第二,選擇優良健康菌種。確定好食用菌的栽培環境、明確食用菌產業化栽培的原則之后,需要選擇優良具有抗病蟲的健康菌種。采用健康的菌種能夠大大提升食用菌對于病蟲害的抵御能力。當前選擇優良的菌種需要建立起專門的菌種培養實驗室,為菌種的生長和研發提供較好的環境,由此確保菌種的優良性。另外在菌種的栽培中,要求利用接種棒或是接種工具,沾取少量的菌種向裝完袋的培養料袋中進行接種,每一個培養料袋上的眼距控制在3cm左右,接種好的培養料袋要均衡的放在架子或是田地里,避免培養料袋在運輸過程中接觸到病蟲害。
食用菌栽培中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主要有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技術。在綠色環保發展理念下,濫用化學防治技術不僅僅不利于食用菌食品的生產安全,更不利于食用菌的數量質量。因此主要采取的防治技術是以生物、物理防治技術為主,化學防治為輔。
第一,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于病蟲害進行克制防范的措施。如,對于黑木耳生長而言,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可以利用一些有益處的微生物來抑制和殺死病菌和害蟲,由此達到消滅害蟲的效果。現在還可以利用細菌制劑來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發生。
第二,物理防治法。物理防治法主要是通過控制食用菌的生長環境的方式,改變食用菌上的害蟲的生長境況,從而起到誘殺害蟲的防治效果。在自然界中,有許多害蟲都十分怕“光”,對于“溫度”和“濕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可以借助這些特性,采用“黑光燈”的方式,誘殺害蟲。具體操作是通過在食用菌大棚中安放黑光燈,在黑光燈下放帶有敵敵畏等農藥的誘殺盆,由此一些跳蟲等會撲入盆內,被誘殺盆殺死。
第三,化學防治法。目前隨著生態綠色的理念的推廣和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已經明確規定了無公害藥劑的使用標準。因此在食用菌的病蟲害化學防治中,必須能夠嚴格控制好各種化學藥劑的使用規范。例如,香菇菌床上發現了螨類害蟲,可以將石硫合劑定期噴灑到香菇菌床上上,這樣做也能夠達到殺蟲的目的。而新硫酸乳劑能夠阻隔病蟲害生長的效果,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
綜上所述,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食用菌栽培所具有的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使得食用菌栽培產業成為農業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對于建設新農村,發展新農業具有重要意義。而針對于食用菌栽培中所面臨著最大的阻礙——病蟲害問題,需要全社會各行業的普遍關注和重視。要求食用菌栽培行業能夠樹立起“防重于治”的理念,將病蟲害防治理念貫穿到整個食用菌栽培行業中,努力提高食用菌產業的科學化、綠色化發展。更要求生物科學行業中能夠注重做好對食用菌的育種研發管理,為食用菌栽培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提供技術和農業技術人才支持,國家相關部門則需要做好對食用菌栽培的政策扶持和管理,確保食用菌栽培戶、栽培企業能夠采用綠色的優質的栽培方式和病蟲害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