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強
農村集體經濟起源于新中國成立前后的農業合作化運動,隨著初級社、高級社及人民公社的發展,1975 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明確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框架。改革開放之后,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形式,農村合作經濟發生了根本改變,但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始終是黨的農村工作的一項基本方針。
經濟薄弱村的脫貧摘帽,強村富民紅利的持續釋放,充分證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改善農村公共服務、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村民自治的重要基礎。然而,發展集體經濟會擠占農民的發展資源、市場空間,集體經濟組織運營效率低,易造成資源分配不公、集體資產流失的認識偏差;大部分村面臨著缺人才、缺資源、缺項目、缺資金的現實難題;村域之間發展差距大,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運營機制不完善等現實困境都制約著農村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當前,《民法典》明確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特別法人地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工作正按照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緊鑼密鼓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示范章程(試行)》已擬定,江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范發展、全面發展、突破發展有了更加堅實基礎。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關鍵在于堅持完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強化農民利益與土地等集體產權的聯系,從而真正將農民組織起來,增強農村微觀經濟主體活力,使農村集體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創新發展上,應拓寬村級經濟空間。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全面開展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確保村集體經濟發展需要的用地指標落實落地。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合理有序、科學適度吸引工商資本參與集體經濟發展,推進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創新鄉村資源經營模式和受益分配方式,讓企業留得住、集體有收入、農民得實惠。在政策引導上,應逐步擴大扶持范圍。接續抓好經濟薄弱村脫貧摘帽的同時,注重中低收入村的幫扶。通過設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制定稅收優惠辦法,健全金融支持體系,加大財政獎補、人才引進、技術推廣力度,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對外合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在深化改革上,應注重激活內生動能。完善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能和管理辦法。指導有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上市,推動其參與市縣國有企業、鄉鎮企業混改。加快推進有條件的村實行“政經分開”,更好地發揮好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經營管理集體資產、開發利用集體資源、開展農業生產服務等方面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