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馨 龍 興 李昀倩 趙 碩 陳敬堯
(1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北京 100080;2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廣西南寧 530000;3防城港市防城區蠶種場 廣西防城港 538000)
蓮霧[Syzygium.samarangense(BI.)Merr.et Perry]又被稱為洋蒲桃、水蒲桃等,屬于桃金娘科喬木,原產于印度、馬來西亞和爪哇等地,是一種典型的熱帶果樹。蓮霧果實外觀討喜,脆甜爽口、果實中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礦質營養,兼具鮮食和保健作用[1]。作為一種投資少、效益高的水果越來越受到種植戶的青睞,種植和推廣面積逐漸增加。目前,我國蓮霧的種植面積臺灣最廣,海南種植規模次之,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省均試種蓮霧成功并發展推廣[2-3]。
廣西是我國南方蓮霧種植適宜省份(自治區)之一。在政府招商引資和政策支持下,蓮霧的引種和栽培技術都得到極大發展。近幾年隨著消費者對蓮霧營養價值認識的不斷提高,國內對蓮霧的需求量不斷提高。廣西蓮霧種植地區也由最初的欽州市、防城港市逐步擴大到南部的南寧市、桂林市、百色市等地區[4];栽培品種也逐漸豐富多樣化,栽培品種主要為黑珍珠、大葉種和南洋粉紅種等,有望發展成為廣西的特色水果產業。筆者對廣西地區蓮霧種植產業的發展進行SWOT分析,剖析廣西蓮霧產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并提出發展對策和建議,旨在為廣西蓮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據記載,桂平市是廣西本土最早發現蓮霧種植的地區[5]。早期的蓮霧因樹勢優美和果實外觀討喜作為庭園觀賞樹,隨著栽培技術發展以及催花藥劑(速滅松)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發現應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臺灣培育出滿足消費者喜愛的蓮霧新品種,種植面積逐漸擴大[6]。在廣西,蓮霧早期的試種推廣由于落后的栽培技術和粗放的管理,沒能形成科學的種植技術,基本處于零散種植。21世紀初,在廣西政府支持和先天氣候條件優勢下,一大批農業技術人才前來投資蓮霧相關特色水果的種植農場,逐步帶動廣西蓮霧栽培技術的完善和發展,推動廣西特色水果的推廣。據記載,2003年,廣西欽州市最早成功引種‘黑珍珠’和‘黑金剛’蓮霧品種并進行經濟栽培,開始了蓮霧在廣西的大面積引種和推廣[6]。近年來,廣西其他地區,如崇左和防城港市積極引進蓮霧等熱帶水果開發,其規模和品種逐漸增加。
目前,廣西區內主要蓮霧品種為大葉種和泰國種居多,耐寒性強且相對于其他蓮霧品種容易管理,經濟效益高。以大葉種為例,3年生蓮霧單產即可達到2.25 t/hm2,其市場平均價格在30~50元/kg,經濟效益可達67.5萬~112.5萬元/hm2。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廣西蓮霧種植面積已超過130 hm2,其中防城港市面積已達到40 hm2,成為廣西區內主要蓮霧栽培和種苗基地,其他地區蓮霧栽培模式基本以零星為主。一方面蓮霧關鍵栽培技術仍在探索階段,不能及時推廣普及。蓮霧生產關鍵技術如產期調節需根據當年氣候條件選擇,需要豐富的生產經驗;果農同時缺乏科學栽培經驗和病蟲害防治指導,直接影響蓮霧產量和品質。另一方面廣西氣候高溫多濕,部分地區冬春季節降水量低,影響果實后期發育。蓮霧果實嬌嫩,不同栽培品種適應性不同,如南洋種蓮霧果實中后期由于雨期容易出現裂果、糖度不足等品質問題,加上惡劣天氣如臺風和暴雨極容易導致落花落果,給果園生產帶來極大不便,也打擊了果農的種植積極性。近年來,隨著優良品種引進以及原品種的改良,栽培管理技術的提高和完善,廣西蓮霧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產量和品質均有很大提高,逐步打開國內水果市場。
蓮霧屬于熱帶水果,適合在溫暖地帶栽培,適宜的生長溫度在25~30℃,通常氣溫低于10℃時,蓮霧生長遲緩或停止,遇到8℃以下低溫,花蕾和果實會遭受凍害造成落花落果[7]。廣西全區極端最低氣溫為-8.4~2.9℃,年均溫16.5~23.1℃,全區約65%的地區年均溫>20.0℃;≥10℃積溫5 000~8 000℃,是全國最高積溫省區之一,雨季明顯,各地年降水量均在1 070 mm以上,土壤類型以紅壤土為主。全區自然資源完全滿足蓮霧喜光喜溫特性,是蓮霧栽培最適宜的地區之一。除此之外,廣西南北橫跨約4個緯度,不同地區種植同一品種蓮霧能夠有較長的上市期,加上通過產期調節,調整果實上市時期,尤其是冬春季應季水果短缺,彌補國內水果市場的空缺。
廣西位于中國南部,西南與越南毗鄰,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連接中國西南、華南、中南和東盟大市場的一個重要樞紐。廣西通過構建便利的水、陸、空交通體系,目前建成民用航空機場7個,開通航線168條,擁有大小港口21個,現有邊境口岸12個,其中5個口岸為國家一類口岸,極大的便利了蓮霧的進出口及產業的發展。
廣西水果總產量一直居于我國其他水果產區前列。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廣西水果產業發展,扶持廣西特色優稀水果產業的發展,通過創建特色農產品品牌和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利用現有十分豐富的農業勞動人口資源,2018年超70萬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通過特色水果發展與產業扶貧相結合共同促進蓮霧推廣和產業發展。此外,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桂政發〔2019〕7號)》指出,要加快推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打造特優水果產業集群,扶持蓮霧等優稀水果發展,爭創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蓮霧特色水果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蓮霧對水分的需求量高,除了催花和控梢時期控制水分,保持土壤干燥外,其余時期均保持濕潤[8]。長時間干旱天氣容易導致產量降低、品質變差;但遇到夏季內澇,根系長時間積水,就會導致根部腐爛甚至整株果樹死亡。廣西是我國年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年降水量>1 000 mm,且時空分布不均勻。2018年冬、春季廣西平均降水量分別為116.8、369.3 mm,比常年同期偏少14.3%、14.1%;冬季天氣干旱會誘發果樹休眠而停止生長,果實發育期水分供應不足,果實小,品質差。遇到臺風天氣或連續降雨均易造成裂果和落果,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損失。此外,蓮霧對寒害特別敏感,當溫度低于10℃時,蓮霧植株將停止生長,遇到8℃低溫時即可出現凍害,葉片損害并脫落,嚴重情況下可造成落花落果。廣西冬季氣溫要低于海南、廣東等其他蓮霧栽培地區,部分地區偶有低溫寒害。例如2018年1月,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蓮霧基地遭遇持續性低溫寒害,落花落葉嚴重,當年蓮霧基本無收獲,損失慘重,因此日常生產管理中應注意做好防寒抗凍措施。
蓮霧果實受病蟲害影響較為嚴重,其發病多與廣西高溫多濕的果園環境有關。蓮霧生產中常見病害有藻斑病和葉斑病,果實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疫病、軟腐病和果腐病,蓮霧生產常見害蟲主要有橘小實蠅、潛葉蛾、小綠象甲、蚜蟲、紅蜘蛛等。果園管理過程中要多注意田間管理,選用低毒安全的農藥提前防治,及時清除枯枝落葉,病果爛果,注意果實套袋,從源頭上減少感染源。
蓮霧栽培要實現高產優質高效,除了選擇優良品種,還需要科學合理的栽培技術做支撐。目前,國內對蓮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引種栽培[9-11]、病蟲害研究[12-13]等方面,對于其產量及果實品質影響最大的栽培技術和管理缺乏系統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蓮霧標準化種植技術。目前廣西蓮霧生產總體上仍處于粗放式管理階段,尤其是零星栽培的種植戶缺乏經驗和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生產中容易造成蓮霧產量低,品質差,影響種植熱情;蓮霧的產期調節和高效管理技術仍在探索實踐階段,制約了蓮霧栽培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此外,蓮霧采后保鮮、貯藏、加工等環節并沒有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制約著生產力的提高,因此,制定廣西地區的蓮霧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對于蓮霧在廣西的推廣和發展十分必要。
蓮霧種植后可連續產果20年以上。通常第1年為蓮霧營養生長期,第2年即可開始少量掛果。蓮霧的栽培一般株距5~6 m,每公頃可種植約300~350株,投產期每年每株產量可達50 kg,進入盛產期每年每株產量可達100~150 kg,其市場價格比較穩定,一般保持在30~50元/kg,經濟效益較高。蓮霧產業的發展能夠促進廣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蓮霧生產中最大的投入在于基礎物料,如種苗,一株的成本在50元左右,單株蓮霧人工每年投入為10元左右,加上肥料、農藥等,投產前單株成本約為75元。蓮霧作為低投入、高回報的的優稀水果,得到越來越多種植戶的選擇。
2002年,中國與東盟10國領導人正式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升級版”全面生效和“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等良好因素推動下,位于貿易區中心地區的廣西抓住農業生產機遇,引進先進生產技術,發展農產品加工,重視熱帶特色農業水果產業的發展,極大促進廣西蓮霧產業的交流和發展。蓮霧作為我國的一種新型優稀果樹,當前廣西與臺灣正在積極開展農業交流合作,不僅可以學習臺灣地區蓮霧先進栽培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廣西的資源和市場優勢,共同發展特色水果產業,通過產業扶持,帶動農業發展,而且還可以作為當地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近年來,我國的果園面積和水果產量逐漸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水果的需求量和品質要求整體提高。據統計,2017年我國水果消費量達到3.01億t,水果加工產品銷量也有較大幅度增加,這為優稀水果發展帶來了機遇。蓮霧果實外觀喜人,呈鐘形,口感松脆,清香爽口,果實中含有礦物質、碳水化合物、粗蛋白等營養元素及多種維生素,食用蓮霧還具有潤肺止咳、清熱利尿、安穩心神等保健作用,其中糖分含量低,非常適合作為糖尿病患者與減肥人群的選擇。蓮霧果實的特點很符合現代人對營養、健康的需求,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極大。
廣西蓮霧的種植起步較晚,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尚未形成,臺灣蓮霧無論是栽培歷史還是栽培技術目前遠遠優于廣西的蓮霧[14];另外,其他蓮霧種植地區例如海南、廣東蓮霧種植歷史較早,種植規模大,栽培技術成熟,在種質資源、苗木繁殖、高效栽培、病蟲害防治以及采后貯藏加工等技術方面均有較早的研究基礎,因此目前在種植區域和銷售市場比廣西具有更大的優勢。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其他東盟水果產業的發展和進出口將威脅到廣西水果產業和價格。總之,廣西蓮霧產業的發展將面臨周邊區域強烈競爭。
蓮霧對環境氣候影響敏感,特別是溫度濕度,為降低種植風險和管理成本,做好種植區域規劃,根據蓮霧品種特性,選擇適宜品種及適宜區域發展蓮霧十分關鍵。對于冬春季干旱地區選擇相對耐旱的品種及做好灌溉基礎設施,夏季雨季來臨之前及時做好排水設施。
根據蓮霧花期特點及影響產量的因素,調整和完善生產技術措施,控制蓮霧花芽分化過程,將蓮霧的產期調整至天氣溫暖且干旱的秋季至初冬,使蓮霧能夠提早或延后開花,或者通過栽培管理讓果樹分批開花,這樣處理可有效避免溫度等生產因子對蓮霧生產的影響,提前或延后果實的采收,分散因自然災害對蓮霧生產的影響,保障蓮霧果實的產量和品質。
發展優質蓮霧是提高產業經濟效益的關鍵。因此,必須堅持科學管理,完善果園生產基礎設施,從根本上提高蓮霧產品質量。如完善果園水利設施,降水多的地區做好排澇,保證蓮霧整個生長期對水分的需求;冬季采取適當防寒抗凍措施,保障蓮霧果樹安全過冬及冬春季節果實優質生產;針對過酸或鹽堿地區,重視有機肥的施用和中微量元素的補充;在蓮霧生產關鍵時期做好病蟲害防治,形成一套適合當地發展的蓮霧栽培技術規程。
在當前政府和科研院所支持,基地、企業和種植戶聯合生產情況下,盡早建立一套適合廣西本土的蓮霧標準化生產操作技術規程,打造廣西的優稀水果蓮霧品牌,提高廣西特色水果市場競爭力。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一帶一路”建設,打開國內外廣西優質商品蓮霧的銷售市場,增加蓮霧經濟效益。
蓮霧果實嬌嫩,且不易貯藏,這大大限制了該產業規模化發展,通過發展蓮霧果酒、蓮霧醋、蓮霧飲料等加工,增加蓮霧的附加產值,從而帶動蓮霧深加工產業鏈,完善蓮霧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