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011年7月,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卻選擇到蘇北當一名大學生村官。他,經過數年的磨礪,慢慢褪去稚氣,成為真正的“村里人”。他,在2017年當選為宿遷市五屆人大代表,并在2018 年成為全市首位90 后和最年輕的鄉鎮長。他,是甘做農村逐夢人的亓俊先。
2011 年從人大商學院畢業之后,亓俊先毅然選擇“扎根”蘇北農村,當起了一名大學生村官。村官生涯的第一站是宿城區洋北鎮老莊村,小亓一開始并不受歡迎,村民說,這么年輕的小伙子,能干啥?亓俊先逐漸意識到農村工作急不得,必須先和村民“打成一片”。
少在辦公室,多到田間地頭,多到老百姓家里,給老百姓解決具體的事情——這是亓俊先一直以來對自己的要求。“實踐告訴我,做好農村工作,不僅是能力和水平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感情問題。”用了半年時間,亓俊先才把當地的方言聽懂。“基層問題紛繁復雜,有時候老百姓不會管你是哪個大學畢業的,他們關心的是能不能把他們關心的事情解決好。”亓俊先在一年時間里,接連走訪了260多戶村民,撰寫200 多篇20 多萬字的民情日記,老莊村的基本情況他做到了了如指掌。
農村這片廣闊天地,給了亓俊先成長成才的平臺,讓他完成了人生的蛻變。2017年,亓俊先到宿遷市宿城區羅圩鄉擔任鄉長一職。任職以來,他積極引導群眾發展高效農業,擴建日光溫室大棚,用熱情的工作態度刷新群眾對他的印象,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初來乍到的他就遇到了難題,那一年,在全國范圍內,芹菜價格相當低,由于羅圩鄉農業規模擴張較大,芹菜銷售渠道不暢,老百姓萬分著急。“當時第一個抓手就是帶著一幫人到蘇州、南京、杭州等地,應該講華東地區所有的農貿市場,我都跑了不下于三次,我對每個農貿市場都很了解,在當年芹菜市場比較糟糕的情況下,我們實現了羅圩農產品的順利銷售。”
羅圩鄉裕羅公司總經理陳永之激動地說:“亓鄉長為了全鄉老百姓的芹菜,真的是到處跑關系,在他的帶領和努力下,把我們滯銷的芹菜全部推銷出去,沒有一棵芹菜爛在地里面,大大提高了每個隊的經濟效益。”
在發展生產的同時,亓俊先更加注重打開工作局面。一方面研究市場,另外一方面研究農業的標準化生產。通過鄉政府牽頭,搭建銷售團隊,把老百姓的菜銷售到一級市場,羅圩鄉的蔬菜在蘇南市場叫響了名頭,站穩了腳跟。目前南京、蘇州市場上的芹菜和茄子接近一半的銷量,都是從羅圩鄉發出去的,從而保證了老百姓的菜能賣出一個好價錢。此外,結合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的集中居住,羅圩鄉也把集中居住和產業發展相結合,55歲以上的農村留守人員優先錄用,讓老百姓既能上樓安居,又能下樓就業,做到了很好的結合。
2017年1月,亓俊先當選為宿遷市五屆人大代表。“我參加了很多代表培訓、調研、視察等活動,也參與了很多意見建議的督辦活動,向老代表學,向人大系統同志學。”亓俊先說,當選后,他感受到了光榮,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壓力。“使命重大,任務艱巨。”
“2019 年我們也有新的規劃付諸實施,幫助羅圩鄉老百姓更快地脫貧致富。第一,繼續推進集中居住建設,今年集中居住我們把整個聯伍村集中在一起,大概要新建400 到500 戶住房,幫助老百姓拆遷之后能夠順利安置。第二,以聯伍村和唐圩村為基點,打造蔬菜產業帶,進一步擴大羅圩鄉蔬菜的規模,保證老百姓在身邊打工,也能有固定的收入。今年我們在原有的蘇州、上海基礎上,準備繼續拓展常州市場、東北沈陽市場。”亓俊先清晰地介紹著他的計劃。
羅圩鄉秦祠村種植大戶王開元村民回憶道,“前兩年整個市場蔬菜價格比較低,后來亓鄉長組織了一些人大代表到我們村調研,通過保險公司進行價格保險協調,這樣一來總體價格上去了,這樣種菜就放心了,沒什么后顧之憂。工人工資從50 塊錢每天,增長到60-70 塊錢每天,他們愿意來我這邊干,我們對未來發展也有信心。”
在人大代表的積極幫助和推動下,如今,王開元的蔬菜大棚已經從10 多個,發展到了50 個,無論是從技術、銷售、運輸各方面,亓俊先都親自幫助協調,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與尊重。
牢記使命,奮勇擔當。亓俊先來自農村,他選擇扎根農村。從聽懂農村方言,到深入農戶家走訪,再到組織代表去田間地頭調研,亓俊先一點點學習,一滴滴積累,提高著履職盡責的能力,帶領著群眾走向美好生活。對于亓俊先而言,使命與擔當,早已轉變為自己生命的堅持。只是,過去的堅持只關乎他這位90后的成長,如今,這份堅持則來自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