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2)
按照《涼山彝族自治州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為推動涼山州旅游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使涼山州旅游開發向集約節約和環境友好轉型,旅游服務向優質高效提升,需大力培養旅游消費熱點,釋放旅游消費潛力,開拓旅游消費市場,加快涼山州旅游業服務業全域發展[1]。
隨著市場需求變化下,人們的旅游觀念都有所轉變,旅游者從傳統的觀賞型旅游轉向參與體驗型旅游轉變,要自身參與到旅游項目中去,促進身心愉悅、身體健康,這種觀念的轉變基礎上休閑體育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是未來的大趨勢。涼山州作為四川省重要的旅游發展區域,擁有9個4A 級景區,1 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4 個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1 個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4 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縣。本文主要從涼山州休閑體育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分析,找出涼山州彝族特色旅游與休閑體育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推動打造具有涼山特色的休閑體育旅游產業體系,實現旅游產品多元化、服務便利化、管理規范化、市場國際化,為涼山州彝族特色休閑體育旅游發展提出參考意見。
涼山州位于四川省南部,自古就是通往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古“南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全州屬于亞熱季氣候,干濕分明,日照充足,平均氣溫17°C,是西部最佳的陽光休閑度假勝地。涼山州地理環境復雜多變,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地貌的垂直分布和生物多樣性。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為涼山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旅游條件。
涼山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延續著彝族古樸、濃郁、獨特的文化傳統,如彝族“火把節”“彝族年”;以及涼山地區的“畢摩文化”充滿魔幻色彩,彝族服飾、歌舞美輪美奐;彝家“背新娘”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3]同時也創造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傳統彝族式摔跤、射弩、斗牛、龍舟、達體舞等體育活動都是彝族體育文化的精髓。
涼山州的“火把節”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迎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彝族火把節作為盛大的傳統佳節,滲透著一種“狂歡化”的民俗精神,傳遞著樸素的生活態度和生命觀念。
如《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關于推進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合作協議》等眾多政策中提出體育、旅游、休閑產業的發展意向[4],涼山州政府根據國家出臺的政策,結合自身地域情況制定出《涼山州“十三五”旅游發展規劃》,有了政策上的支持,為涼山州休閑體育旅游帶來了新的發展希望。
推動旅游+體育的融合,將休閑體育旅游發展成為涼山州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打造城市休閑體育生活圈,為群眾提供合適各樣的體育健身服務,依托當地高校體育學院,增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提高休閑體育科學化鍛煉水平,搭建以彝族特色主題樂園或休閑體育小鎮等,形成生態豐富、布局合理、產品多元化的休閑體育旅游形態。
首先,要重視涼山州的交通發展,重視對旅游景點的道路建設,利用交通網將涼山州民族地區分散的景點聯系起來,這樣有利于更好地為游客規劃旅游路線,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其次,現在涼山州旅游人數日益劇增,游客對吃、住、行、游、購、娛、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旅游環境與服務質量影響涼山州休閑體育旅游業的發展好壞,完善休閑體育旅游信息服務咨詢、旅游安全保障、便民、惠民化服務等休閑體育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利用大數據分析判斷旅游的需求,創新服務亮點、升級服務標準。促進涼山州彝族休閑體育旅游的長期發展。
人們因對某一項活動的喜歡,想親臨現場感受現場的活躍氛圍,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豐富休閑體育市場是促進休閑體育旅游發展的基礎,充分利用涼山州各類體育賽事,營造體育旅游氛圍,增強人們參與體育旅游意識。如戶外攀巖、登山、徒步等項目是增加游客的參與性、體驗性。漂流、龍舟、皮劃艇類項目主要增強游客的冒險性,形成涼山州特色休閑體育旅游產品。增加旅游亮點,提升體育與旅游融合影響力。不僅改善涼山州旅游產品單一,更是對休閑體育與旅游相關產業發展產生積極帶動作用。對于提高涼山州休閑體育旅游品牌的吸引力都有較高的價值。
涼山彝族地區人才資源缺乏,這是限制涼山彝族休閑體育旅游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才是產業發展之路的核心。既要有較強休閑體育運動技能、懂經營、擅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將體育旅游打造成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另外在僅有的從業人員里,本地土著人較多,所以需要定時組織學習、培訓,首先在普通話、英語等語言上的提升,然后通過外出進修、培訓接受新的思路,提高從業人員體育旅游的專業知識,了解熟悉涼山州休閑體育旅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