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平江縣茶葉公司,湖南 平江 414500)
“不偏不倚”是對太極拳身型技術的基本要求(語出王宗岳《太極拳論》)。顧留馨這樣解釋“不偏不倚”,“不偏是指形體上、神態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就是不要依靠什么來維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獨立自主。”因之太極拳運動時極重視尾閭中正,尾閭中正是關系身軀、動作姿勢“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的準星。不論是直的或是斜的動作姿勢,都必須保持尾閭與脊椎成直線,處于中正狀態。更重要的是,尾閭中正還影響著下盤的穩固。可以使軀干、上肢、下肢的內在勁力達到完整如一的地步。每一個虛實之中都先有中定,而后才有變化,處處都有虛實,因而處處都有中定。因為法無定法,而一切法皆從中定中出來,法遍布周身,所以中定也遍布周身。太極拳的“不偏不倚”的身型技術,既體現了古典美,同時也蘊含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中庸”思想。
在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中,陰陽都以相融的方式表現為出來,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相融,陰陽兩種對立的因素在同一動作中以一種和諧的方式顯現出來。在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中,柔和并非是軟弱無力,剛也不意味著是僵硬,而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剛柔相濟”的柔和之美。同時運動中的動作要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太虛則必輕浮易失去平衡;太實則動作呆滯,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虛實結合的結果。因此陰陽、剛柔、虛實等對立因素在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中都是以相容的方式而存在。以攬雀尾為例,從動作的方法來看,它將剛與柔、虛與實、動與靜等融為一體,使動作剛柔相濟、虛實相生、動靜相間,體現出圓活自如的運動特征以及動作的中和之美。“和生萬物,同則不繼”,太極拳中所包含的這種對立統一,是身心修煉的一種必要方法,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提升了自身的身體素質,也提升了自身的思想境界。
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氣”,武術美的本原也是“氣”,同時“氣”也是太極拳產生美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氣”理解為“氣息”,而在哲學上,我們則把“氣”理解為“生命、活力”。“生命、活力”是一切美的源泉,沒有生命和活力,美就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命和活力能讓我們展現體格美、人性美、創造美,同時也能夠讓我們去欣賞美、感受美。太極拳注重氣勢相連,每一個動作都需貫穿一氣,使動作連貫統一,既展現出節奏美又展現出連綿不斷的氣勢美,使整套動作和諧靜美而不失威武之氣,從而達到身動心靜、氣劍神舒的境界,獲得審美上的情趣享受。既展現美,也創造美,使生命生生不息。
“身法”屬于外部的技法范疇。太極拳中包括的技法有:手型、手法、拳法、掌法、步型、步法、腿法、身型、身法、眼法、功法等等。“韻律”包括節奏的快慢、動作幅度的大小、動作力度的強弱以及各關節運動順序的變化等等,這些動作中展現了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剛柔結合之美。
“氣韻”即形神兼備,身心并用,內外統一,氣勢相連,勁斷而意不斷,意斷而神可接、以意領氣,氣貫全身、用意不用力、神氣鼓蕩;從而拳勢上表現出沉穩與淡定,既而表現出氣定神閑、寧靜致遠的氣韻,又表現出民族精神的剛健有為與豁達大度、從容淡定等精神風貌,是太極拳審美的精髓。
“天人合一”中的 “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要回歸大道,歸根復命。老子曾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太極拳借用自然界的宏觀景象對動作內在的精神與氣勢做象征性的比喻,以表現生命,表現自然,求得人與自然的共鳴和統一,體現出動作的精神、節奏、風格。比如借太極拳運動中的白鶴亮翅形容動作舒展大方的氣勢和風格。這是一種象征性的技術造型,是人對動物的一種摹仿。摹仿是展現藝術美的手段之一,模仿的逼真性是衡量美的標準之一,由對事物的模仿而創造出一種更富有啟示性的美感信號,引起演練者和欣賞者各自的想象,這種以動作原型為主體情感的導向,以外界事物為內容的聯想和類推,不僅激活了客體,使它增添了動作概念以外的某種氣勢和神韻,同時,這種潛在的氛圍,也激活了主體,使主體在一種難以言表的意境感染與驅動下,更投入地將自己融入動作,表現無窮神韻。從而達到主客體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展現一種雍容大度的和諧之美。
太極拳作為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國韻味的一種運動,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古典美,這些古典美包含了“中和之美,氣韻之美,天人合一之美”,不僅豐富了古典美學思想,同時也充實了太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