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圖書館,山西 太原 030021)
圖書館的文旅融合體現的不僅僅是圖書館和博物館的融合,更體現出圖書館的文化地標,景點,觀光,購物,旅游,文化休閑等一系列相關功能,成為文旅融合產業中的典型代表。同時,也向當地人們明確顯示,公共圖書館可以具備市民第二起居室的旅游休閑功能。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也要承擔自身的使命和職責,在發展路徑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實現更有效的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改革開放程度進一步深入,圖書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與世界圖書館事業發展進程相融合,交融和碰撞,不斷產生新的火花,中外的交流也日益頻繁,會展旅游成為新的時代使命。國家圖書館等相關圖書館都先后舉辦多次特別有規模的國際會議和學術論壇,以及在世界范圍內都比較有影響力的各種類型的文化主題展覽,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推動了圖書館作為會展旅游重要平臺和重要使命的發展。
當前,我國的體驗式旅游進一步深入發展,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也借鑒了國外的旅游賓館住宿的模式,在各大鄉村中逐步建起了很多民宿書吧。通過圖書館的形式,在林間松濤、白云彩霞之中成為游客所心心念念并不斷憧憬的靜謐歸處,在這個方面成功的代表就是浙江省麗水地區的圖書館和博鰲圖書館。提升鄉村旅游質量和綜合效益,對于文旅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戰略和融合發展都有著很大的示范作用。
圖書館自身在特色和創意等相關方面,要打造出亮點,承擔起全球知名旅游景點的職責和任務,例如,天津的濱海圖書館就是被海外媒體和世界范圍的游客所津津樂道的全新景點,在內外設計造型等方面都體現出自身的獨特性,建筑的外觀體現出濱海之眼,在圖書館中承擔“觀乎人文,化成天下”的使命。在建筑內,有超大的共享空間,使濱海發展的能量得以呈現出來。同時,還有許多文化特色鮮明以及富有深刻內涵的建筑和造型,為讀者和參觀者都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沖擊力,在多層次、多角度以及多時空的背景下,使圖書館自身成為促進閱讀和激發靈感的公共空間,每一個參觀者都會感到震撼。在潛移默化之中,圖書館自身發展成為全球最著名的文化旅游景點之一,為讀者和圖書館構建起一個優質的社會通道。
圖書館是開展社會教育的主要形式,近年來,在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的局限性逐漸凸現出來。因此,新時期下圖書館也要打破原有的服務模式,創新服務模式,以便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文旅融合時代的到來正好為圖書館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例如:圖書館可以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在旅游景區內部建設“主題圖書館”,內部擺設與旅游景點主題相同的文獻資料,對于景區來說,可以幫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文化景區,對于圖書館來講,將閱讀服務擴展到景區內,可以使游客在景區內能夠有精神放松的地方,讓旅游與文化完美結合。
在文旅融合時代,國內公共圖書館依靠本地特色文化,通過與旅游資源的互融,逐步實現了文化服務和旅游產業的互促互進,尤其是“圖書館+民宿”“圖書館+酒店”等跨界合作新模式,切實有效地助推了文旅深度融合。重慶市渝中區圖書館與鵝嶺二廠的“米民宿”合作共建城市書房,在文創園里打造全新的閱讀空間,并且在空間設計、管理模式、文獻配置以及服務內容等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合作機制,深化了圖書館總分館模式和自助服務理念,擴大了圖書館的影響力。“圖書館+”空間發展模式,是近年來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新亮點。通過圖書館提供圖書、民宿(酒店)提供空間的方式,促進跨界合作、整合文化資源,公共圖書館不但為游客和讀者提供了一個集閱讀、交流和休閑于一體的新型文化服務空間,同時也為地方旅游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涵。
研學旅行是一種學習和教育方式,它符合當代教育和旅游發展的新趨勢,同時也符合公共圖書館社會教育、閱讀推廣的職能。近年來,研學旅游服務恰好搭上文旅融合的“快車”,正在煥發出新一輪的創新之光。我國各地公共圖書館也順應潮流,掀起了一股研學旅游熱,將其作為一項開拓性、延伸性的業務工作。如湖北省圖書館、金陵圖書館、太原市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根據自身館藏特點和地方文化特色,舉辦了戶外探索、詩詞鑒賞、綠色環保等內容或主題的研學旅游活動。公共圖書館將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多層次、多維度的研學旅游服務,是對文旅融合事業發展的一次創新性嘗試,有效加強了公共圖書館的開放性和專業性,是提高社會知名度的重要途徑,是提升文獻信息服務的重要手段,也是圖書館開展科普活動和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載體。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進步,圖書館的職能也在不斷變化。文旅融合時代下,圖書館應充分承擔其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使命,根據文旅融合發展的要求,提供有效支撐。而且為了加快文旅融合發展的進程,新時期下,圖書館應與地方資源深度融合、擴展文旅閱讀平臺和積極開發多元文旅融合渠道,使旅游在文化的熏陶中得以豐富,文化在旅游的認識中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