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瑩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尊老愛幼、救死扶傷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當我們見到有老人摔倒時應該義無反顧去救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出現一種令救助者感到十分心寒的現象,救助者被反咬為施害者,要承擔所謂的賠償責任。反思南京彭宇案,法院的判決結果對樂于助人這種美好品德無疑是一種打擊,我們無法體會法律帶給我們的公平正義。在互聯網高速發達的今天,影響力和傳播力迅速擴張,如果面前正有一位摔倒的老人,我們首先要考慮的要面臨多大的風險,而不是馬上進行救助。
見義勇為是指,自然人在沒有約定或者法定義務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以及第三人合法權益,在緊急情況下為了制止不法侵害的正在發生或者對危難的救助行為。因此有的學者認為見義勇為行為需要滿足四個構成要件:1.行為主體必須是自然人。2.該自然人沒有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約定的義務。3.必須是為了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第三者合法權益。4.必須是基于緊急情況。根據《民法總則》第183條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第184條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損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此可見,上述對見義勇為行為的定義還是不夠準確的,我認為應當如下定義:見義勇為是行為人為了保護他人合法權益,在緊急情況下實施的使他人人身和財產免受侵害的行為。
見義勇為受害人的特別請求權,是指為保護他人的民事權益,對行為人遭受的損失給予賠償和補償的權利。見義勇為保護他人的民事權益,有利于國家、集體和他人的行為,受到法律的鼓勵,應當得到相應的賠償和補償,這也是《民法總則》第184條規定的理論基礎。見義勇為受害人特別請求權需要符合以下構成要件:
行為人實施自愿救助行為是見義勇為的客觀構成要件。行為人為了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第三人身和財產利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侵害,以積極主動的方式進行救助。
行為人必須因救助他人而受到人身或者是財產損失,主要是人身方面的損失,這是見義勇為特別請求權構成的結果要件。如果行為人并沒有造成實際的損失,僅僅是處于一種危險的狀態,并不會產生特別請求權。
該種因果關系與一般侵權中的因果關系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見義勇為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其次,見義勇為所遭受的損害與侵權人行為存在因果關系。最后,見義勇為所遭受的損害與保護第三人合法權益存在因果關系。
《民法總則》第183條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基于該法律規定,見義勇為致害產生的民事責任承擔的具體規則應按照以下進行:
首先,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因見義勇為使行為人遭受損害,其本身歸根結底是一種侵權責任,因此在存在侵權人的情況下,應當按照《侵權責任法》的一般規定處理,而不論受救助人是否承擔補充責任。
其次,受救助人承擔適當的補償責任。所謂的“適當的補償責任”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受救助人“可以”而非“應當”承擔補償責任,也就意味著這種補償責任并非是強制性的。2.受救助人可以給予而非受害人可以請求承擔補償責任,這意味著是否承擔補償責任完全是受救助人的自愿,其可以自由決定是否給予補償,而不是受害人請求其承擔則必須承擔。
再次,受救助人在侵權人無法足額賠償時,承擔適當的補償責任。如果行為人無法得到全部清償,此時由受救助人給予適當的補償,這是為了鼓勵見義勇為,弘揚良好的社會風氣。一旦行為人在侵權人那里已經得到了全額的賠償,其不應該再向受救助人追索補償。
最后,下列情況下由受救助人承擔補償責任:1.不存在侵權人,例如救助落水的老人,此時,雖然行為人遭受到損害但并非是由于侵權行為所導致的。2.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后逃逸,行為人無法從侵權人處得到賠償。3.侵權人沒有逃逸,但沒有賠償能力,致使行為人無法得到賠償。以上三種情況下都應該由受救助人進行適當補償,但承擔的方式略有不同。在第一種情況下由受救助人直接承擔責任,而第二、三種情況,受救助人承擔的是補充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