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聰 ,常麗萍 ,李翠茹 ,李紅蓉 ,賈振華
(1.絡病研究與創新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石家莊 050035;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心腦血管絡病重點研究室,石家莊 050035;3.河北以嶺健康管理中心,石家莊 050035;4.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石家莊 050035;5.河北中醫學院,石家莊 050091;6.河北以嶺醫院,石家莊 050091)
健康養生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中華遠古人類伴隨著醫事活動的產生同時發展了養生理論與實踐。繁體“壽”中寓含著豐富的長壽養生文化,象征著生于世間之人,有房住、有工做、有飯吃、不貪心便可長壽。中華傳統養生理論與實踐匯集了中國歷代勞動人民御病治病、強身健體、調養身心等眾多理論和實踐方法,融合了儒、釋、道、醫各家的思想精華,內容博大精深。中華養生文化萌芽于上古夏商時期,經歷了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奠基階段,初步形成于秦漢時期,于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承前啟后,在宋金元時期得以繁榮發展,明清時期略有衰落,于近現代復興崛起,數千年的發展,數千年的積淀,其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文化淵源需要人們進一步深入挖掘和探索。溯源探流,在中華養生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擷取攝生精華,傳承發展中華傳統養生文化并指導當下養生實踐,對于提高國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早期華夏先民在與自然界長期的斗爭中,逐漸形成了不斷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取類比象的原始保健活動,隨著火和酒的發明從而帶來飲食養生的萌芽,考古學家從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測,其自覺用火的時間大約在50萬年以前,通過服用熟食,改善了飲食衛生條件,縮短食物的消化過程,減少疾病的發生,增強營養。酒具有通血脈、養脾氣、厚胃腸、潤皮膚、制藥劑等作用,從繁體“醫”字便可看出古代醫和酒有著密切聯系,火與酒的出現推動了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的飲食養生,商朝開國宰相伊尹著有《湯液論》,為首部食療專著,《呂氏春秋》記載了從甘酸苦辛咸五味食養調攝,《周禮》則記載宮廷設有專門的營養醫師,周人隨四時節氣變化調整飲食口味,并掌握豐富的烹飪技術和食物的有益搭配,并將療疾食藥并用。《呂氏春秋》記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描寫古人通過模仿自然界動物的姿態活動關節,使氣血流通,成為導引按摩術的雛形。此外砭石、石針、骨針、青銅針的應用為針法養生施治奠定了基礎,以卵石熨身以驅寒,以香草艾灸熏灼療病在當時防治疾病、養生延年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一時期《周易》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蘊含的樸素哲學思想為后世養生理念開啟了先河,《易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精氣為物”等,強調機體生、成、消、逝動態發展規律及精氣為萬物本原的思想,成為后世《黃帝內經》提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以人為本思想和遵循人體生、長、壯、老、已自然發展規律養生思想的肇端。《易經》中已蘊含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預防思想,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強調陰陽中和平衡的觀念。此外,書中指出自然天地是人賴以生存的環境,人作為天地自然的一部分需遵循自然界的規律適時變化,從而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的境界,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2.1 道家老莊養生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逐漸滲透到康養攝生之中促進其發展,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提出“養生”(《莊子·養生主》),并提出“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對人生壽夭大限分類限定。道家認為順應自然是延年益壽的關鍵,不人為干預破壞事物固有的自然屬性而維持其自生、自長、自滅的自然變化規律。老子崇尚自然,提倡返樸歸真,自然無為,誠如《道德經》所載“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藥”,指出人們的思想需要安靜、清閑,不應有過多欲望,方能使神志健全、精氣內守、延年益壽,其返樸歸真的理想狀態猶如嬰兒之“至樸”,如人最初之性、接近自然[1]。重視“精、氣、神”并將其視為人身三寶,《莊子》云“通天下一氣耳”,又謂“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指出氣是構成萬物的要素,萬物的幻滅包括生命體的死生都源于“氣”的凝聚或消散。《莊子》謂:“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指出機體生命的形成源于精,并認為養生需善于寡欲養精,而嗜欲精竭對人體養生形成危害,過度用精,則可導致身心俱疲、形神兼衰。道家將“致虛極,守靜篤”作為養生之本,虛靜恬淡、少私寡欲、知足者富。此外莊子提出“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動形之法,成為后世華佗創立“五禽戲”的溯源。
2.2 儒家孔孟養生思想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崇尚致中和、仁者壽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思想,也在淡泊寡欲、怡情雅興、樂觀向上的精神層面給予養生指導,同時其寄情山水,動靜自如,張弛有度,飲食有節等養生方法。儒家強調需始終保持平和愉悅的心態,守中庸,致中和,陰陽調合,氣血暢通,平和中正,方能達到天人合一。將修身養性與修德重禮相結合,提出“仁者壽”,遵循“愛人”博施濟眾、與人為善,“修德”守忠信、智仁勇的準則,從而開創道德養生的先河。儒家立君子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從日常行為之禮可見儒家重視寡欲的精神調攝思想,通過“學而時習之”、“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等在學業、禮樂中的忘我投入表現出樂觀豁達的心態。此外孔子精通詩書禮樂騎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強調“動靜自如,張弛有度”的健身觀念,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從智者與仁者,動與靜,山與水,樂與壽中闡釋動靜養生的內涵[2]。此外法家倡導精氣論和虛其欲、思慮靜的養生思想,墨家提倡“尊五行而生,逆五行而損”的天人相應觀念,雜家強調養生要效法自然,遵循“察陰陽之宜”的順時養生觀點,提出運動在保持精氣流通,形神兼備中的積極作用。
2.3 《黃帝內經》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作為這一時期匯集百家精華的醫學專著,系統闡述了人體生命發展的規律和壽夭的原因、寶命全生的基本原則,并成為醫家養生遵循的宗旨,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的基礎。
2.3.1 經絡疏通、氣血調暢、臟腑堅固 《黃帝內經》首次提出“經脈”“經絡”“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靈樞·脈度》),指出“絡脈”是從經脈主干支橫別出、逐層細分、網狀分布、遍布全身的細小分支。經脈(絡)以行血氣為基本功能,按照其功能屬性又可分為經絡之絡(氣絡)和脈絡之絡(血絡),經絡之絡運行經氣,脈絡之絡運行血液,共同發揮著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的生理功能[3]。“血氣之輸,輸于諸絡”(《靈樞·衛氣失常》),呈網狀分布的絡脈通暢是體內氣血常相流通的關鍵,其功能發揮的載體則與(經)氣絡和(血)脈絡密切相關。疏暢氣血令其和調通達成為臨床治療多種疾病包括脈絡病變的基本大法,從而達到“氣血正平,長有天命”(《素問·至真要大論》)臟腑安和的養生目標。
2.3.2 積精固腎、氣充氣化、獨立守神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問·金匱真言論》),而“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篇》),氣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及經絡之氣,人生命的始終與氣的聚散密切相關。神為生命活動的總稱,是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集中表現。《素問·移精變氣論》言:“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氣神三者是人之根本,亦是養生之本,三者彼此促進、相互轉化。精者,以腎精為重,需積精固腎;氣者,氣旺不衰,重視氣機氣化;神者,情志神明,需獨立守神。《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積精全神”,從而實現“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延年長壽的目的。
2.3.3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 《黃帝內經》明確提出“治未病”思想,涵蓋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3個層面的內容,與現代預防醫學的三級架構不謀而合:一級預防,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針對致病因素(或危險因素)采取措施;二級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防止或減緩疾病發展;三級預防,是針對發病后所采取的措施,防止傷殘和促進功能恢復,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治未病”亦成為中醫養生思想的重要觀點,標志著中醫養生的發展已從被動治療提高到主動預防的水平,并對后世醫家養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3.4 法于陰陽、天人相應、順應四時 《黃帝內經》開篇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強調掌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適應自然氣候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以達到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養生思想。《素問·寶命全角論》也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進一步指出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順應四時變換、晝夜晨昏、五氣時令變化是養生的重要法則。
2.3.5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形與神俱 《靈樞·營衛生會》言:“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機體發揮生理功能均有賴于谷氣的滋養,需以飲食有節、謹和五味為準則。日常起居需有常有節、不妄作勞,此外《素問·上古天真論》載“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明確提出形神共養,性命雙修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形為神之舍,神為形之主,形神兩相倚,形與神二者相存相生,達到形神合一[4-8]。
3.1 《傷寒雜病論》豐富發展中醫養生思想 醫圣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開創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先河,其養生方法隱于各篇,突出強調養生需順應四時、避邪慎養,其在《金匱要略》中指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致病,創立了中醫最初的三因學說,認為固護人體正氣,抵御外邪侵襲,保持氣血流通,“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則疾不易生,提出了“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金匱要略》)的內養正氣,外慎邪風,養正御邪的思想。重視固護脾胃、飲食調攝,《金匱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指出脾胃功能旺盛在養生中的突出作用,不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重視用藥固護脾胃,而且設立專篇論述飲食禁忌,強調顧脾胃、調飲食的養生方法和飲食有節、寒熱適中、五味不偏的膳食養生原則,并認為飲食需與自身情況相適應,強調飲食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而保持脾氣充盛達到攝生保健的目的。張仲景繼承《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思想,將“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貫穿《傷寒雜病論》始終,其在《金匱要略》開篇即提出“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使治未病思想不斷完善。《傷寒論》設立六經辨證,六經辨證中又有其傳變的規律,如循經傳、越經傳、表里傳、合并、并病、直中等,對此仲景均采取積極救治措施,未病先防、防微杜漸,防止疾病傳變加重[9-11]。
3.2 華佗創制五禽戲,倡導動形健體養生 華佗稟承《黃帝內經》天人相應、順應自然,以陰陽為總綱的思想,提出了以形色脈證相結合、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臟六腑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并與氣功結合創造“五禽戲”,每一禽戲歸屬五行的某一類,主一臟之調養,鹿戲屬木,主肝,舒肝、利膽、抑怒,使心平氣和而不上逆;虎戲屬火,主心,寧心、活血、抑喜,使氣斂而不緩;熊戲屬土,主脾,補中、益氣、抑思,使周身血脈奔注流暢,氣舒不結;猿戲屬金,主肺,宣通肺氣,卻悲解憂,使氣順不消;鳥戲屬水,主腎,壯腰固腎,鎮驚祛恐,使氣不下頹,流行周身而不亂,通過動搖形體則使“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并提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指出運動適度,勞勿過極的運動原則[12]。
3.3 《春秋繁露》氣-陰陽-五行養生觀 董仲舒作為東漢思想家、哲學家,也是兩漢時期儒家代表性人物,撰寫《春秋繁露》,將天地人、陰陽、五行并列作為天道的核心,并以此為指導形成了以天地人和養氣論、陰陽之本中和觀、五行相勝飲食觀等養生思想。他認為天、地、人是萬物的根本,3者互相輔助成為一體,亦是指導養生的重要準則,正所謂“天之道以養其身,謂之道也”(《春秋繁露》)。提出“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強調平意、靜神、養氣的養生理念,對于從氣調攝精神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倡導儒家中和乃安身立命之本的準則,提出君子怒、喜、憂、懼等不良情緒均是偏離中和所致,對于人體健康無益,需返中、返和,從而達到“美于和”的狀態。董仲舒將陰陽五行思想運用于養生領域,指出需順應天地五行、五方、五氣、四季之序以養生的原則。
3.4 《論衡》生死壽夭,延年之道 東漢哲學家王充《論衡》中論述生死壽夭、延年之道方面的內容近20篇,提出稟賦厚薄定壽夭——養氣自守、愛精自保,記載有“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強調體質稟賦的差異對于壽命的影響。以百為數定長短——延壽有方、不死無術,從醫學的角度批駁當時長生不老的風氣,認為生、長、壯、老、已是人類不可逾越的自然規律,“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無有不死”,不僅是人凡是有血脈的動物都會有生有死,人類也正是在這一自然規律中生存和繁衍。
3.5 《淮南子》倡導形、氣、神兼養 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著的《淮南子》,提出形、神、氣為人的生命構造的三大要素,倡導形、氣、神兼養的養生思想,“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淮南子·原道訓》),所謂“形”是指人的軀體,它是生命的居所,“氣”為構成人體的精氣,“神”則指人的精神思維,三者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均需謹養守護,養精神、調其氣,才能形體康健。
綜上,上古夏商時期養生日益萌芽,春秋戰國時期養生思想以《黃帝內經》為代表奠定了理論基礎,秦漢時期古代中醫藥學的發展為養生思想的進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自然科學和古代醫學的交融發展為中國養生思想形成提供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發展平臺,成為中國養生理論和體系初步形成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