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圓,李凱霖,孫宏源,李桂偉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381;2.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長沙 41001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1-2],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在抗疫工作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隨著全國各地疫情的緩解,將會有大量醫務人員陸續從新冠肺炎隔離病區撤離。疫情的緊迫形勢和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已使得部分醫護出現身心健康問題[3]。醫務人員撤出隔離病區后通常應有2周的防疫隔離期,有可能會進一步給生理、心理帶來不利影響[4]。為保證醫務人員能夠更好地度過隔離期,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同時,應有效調節身體機能及心理狀態,筆者提出醫務人員撤離新冠肺炎病區后在防疫隔離安全和身心健康調節方面的建議,并探討適宜的中醫調理方法,供廣大醫務工作者參考。
1.1 病區內物品處理 目前所知,新型冠狀病毒存在接觸傳播途徑,因而在隔離病區內工作時使用的物品,均有傳播病毒的可能,需要注意做好物品消殺[5]。首先,要進行詳細的甄別,隔離病區內物品應盡量丟棄或銷毀。對于不可銷毀、反復使用醫療用品或貴重物品應當按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6]要求進行清潔與消毒,在醫院感染管理部門監督下進行物品交接或循環使用,確保百分百消除病毒傳播可能。
1.2 防疫隔離注意事項 從隔離病區撤離后的醫務人員應處于醫學觀察隔離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應繼續做好防疫隔離工作[7-8],主要的防控環節和措施應該包含以下方面。1)避免人員聚集:從撤出病區至防疫隔離期結束,所有撤出人員應避免集體活動,若確實需要,所有活動應該分批進行,相關人員需保持2 m以上安全距離。2)衣物消毒:從紅區撤離時,需對所攜帶行李物品、穿戴衣物、鞋底進行消毒,不應佩戴帽子或飾品。3)佩戴口罩:入駐隔離地點應在公共區域全程佩戴醫用外科口罩,避免飛沫傳播可能。4)減少人員接觸:盡量減少與其他人員接觸,不允許親友探視,不允許接觸快遞員、外賣員等外來人員。5)控制行動范圍:隔離期間不允許離開隔離地點,如確有需要,需提前向有關部門報批,經批準后方可外出,但必須做好登記工作和軌跡監控工作。6)用餐制度:隔離期間嚴格遵守分餐制度,禁止集體用餐,取餐時應做到定時分散取餐或專人非接觸送餐。7)定期監測:隔離期間需按照防疫要求,每日早晚測體溫并及時上報,如有身體不適須及時匯報,不得隱瞞,并由相關部門統一安排診治。
隔離病區內長時間高強度工作,可能會對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3]。因而在這段時間如何監測自己的身體狀況,并有效調節身體機能和心理狀態,是保障醫務人員身心健康的關鍵。
2.1 身體機能調整 首先應堅持進行體溫監測,做到每日測量兩次,及時匯報,一旦感覺異常,隨時匯報;同時,進行癥狀體征觀察,觀察是否有咳嗽、咯痰、腹瀉、呼吸困難等癥狀,有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其次,隔離病區內高強度的工作,使得身體長時間處于脫水狀態,因此需要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維持酸堿平衡,有助于體力的恢復[9];另外,需注意飲食,多飲水以加快新陳代謝,多吃清淡食物、流質易消化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水果、蔬菜;需清淡飲食,以減少疾病發生。最后,在防疫隔離期間生活節奏減慢,可以根據所處的環境和條件,進行簡單的體能恢復訓練,包括深呼吸、伸展運動等;還應當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合理的運動訓練,以保持身體機能,維持身體的代謝能力和免疫力,例如深蹲、俯臥撐、簡單的跳躍運動等,同時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較高的睡眠質量。
2.2 心理狀態調整 在心理方面,高強度工作之后進入隔離休整狀態,應積極應對心理的變化。首先,防疫心理不應松懈,因新型冠狀病毒仍具有較多未知特性,因而在隔離期間,依然要提高警惕,嚴格遵守防疫的各項制度;其次,醫務人員與親人分別時間較長,隔離期間難免會產生盼望回家與親人相聚的急切心理,此時更要放平心態,通過電話、視訊軟件等非接觸途徑與家人互動,平穩度過隔離期;最后,經歷抗疫過程后,醫務人員對自身健康自然會有擔心、緊張和不安的情緒,但應盡量坦然面對,在時刻關注疫情發展的同時,相信自己、相信同行、相信科學,無論身體出現任何狀況,都會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3.1 中藥香囊調理 中藥香囊是利用芳香藥物可以通過口鼻、皮膚吸收,從而達到調節身心的作用。中國香囊的應用歷史悠久。東晉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云:“取雄黃如棗核,系左腋下,令人終身不魘寐。”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載有佩“繹囊”“避疫氣,令人不染”。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辰砂裝囊,戴身及髻中,以治不寐的經驗。現代研究中有發現香囊有治療失眠、緩解焦慮、預防呼吸道感染等多種作用[10]。筆者在復習相關文獻結合既往經驗基礎上,提出3個香囊方(安神香囊、防疫香囊、醒神香囊)以保證醫務人員能更好地度過防疫隔離期。安神香囊由合歡花、干檸檬、遠志、金盞菊、百合花各5 g組成,制法為將以上諸藥洗凈、干燥、粉碎,用紗布包裝成袋,放入香囊袋,用法為隔離期間白天佩于胸前,夜間置于枕邊,其功效為清心除煩、助眠安神。防疫香囊由艾葉、紫蘇、桂枝、藿香、佩蘭、荊芥、白芷、薄荷各2 g,冰片1 g組成,制法及用法同安神香囊,其功效為祛濕除穢、化濁解毒。醒神香囊由石菖蒲、佩蘭、茉莉花各5 g,冰片2 g組成,制法及用法同安神香囊,其功效為醒腦提神、靜心安志。
3.2 健身功法調理 中醫學自古重視身心健康、未病先防,有很多中醫健身功法調理方法較為適合身體機能鍛煉及心理狀態調整,五禽戲、八段錦較為適合防疫隔離期的醫務人員。
五禽戲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功法,是由華佗在《莊子》“二禽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五禽戲通過模仿5種動物的動作和神態,促進人體經脈的氣血流暢,達到提高身體機能、調節心理的效果[11]。心主神明、肝主情志、脾主肌肉,筆者認為防疫隔離期心理狀態調節主要與心、肝、脾3臟相關,故導引調理也應以此為主。猿戲對應的臟器是心,其中白猿攀枝式上攀時收腹吸氣,意念導氣從中焦出發后過會陰上行,配合吞咽與提肛動作,而后松腹呼氣收式,可起到降心火的功效。白猿抓癢式則以模仿兩手抓癢時掣肘擴胸,使胸部肌肉充分拉伸,然后兩手向肘后方用力牽拉,可以放松頭、頸、肩、胸部,起到愉悅心身的作用。鹿戲對應的是肝臟,肝氣主升,木主生發,故鹿戲動作多向上向外,如梅鹿伸腰、成鹿亮角、轉頸運閭等,起到舒暢肝氣之功。梅鹿伸腰的向外向上側展雙臂和雙腿,大腿兩側、髖部和胸脅部活動為主,可抬高膈肌,起到升舉肝陽之氣的作用。成鹿亮角的動作為伸展兩臂,弓步動作牽拉伸展兩側脅肋部,使肝經循經區域氣脈通利,有著推動氣血運行的作用。轉頸運閭式通過兩手在胸前劃圓,身隨頭頸、鹿角和尾閭而移,調運氣以達到悠然狀態,起到疏肝解郁、平調肝氣的作用。熊戲對應的是脾臟,可起到健脾合胃的作用。其中笨熊晃體式和笨熊游走式,行緩沉穩,動形體以腰腹部為中軸,是以運轉、推摩、搖晃、提落等動作為主,按摩腹部,推動腸管蠕動,促進消化吸收。黑熊探爪式,兩手經腹前劃圓至體對側,導氣帶動形體運動,有助于促進脾氣運化和升清,調節氣的運行,從而起到健脾強身之功效。
八段錦是中國古代流傳最悠久的導引功法之一,能夠改善神經體液調節功能、加強血液循環,對腹腔臟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及運動器官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12],其動作舒展柔和、連綿不絕,非常適宜在屋內鍛煉。筆者建議以雙手托天理三焦作為起勢,承接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搖頭擺尾去心火,以背后七顛百病消收勢。雙手托天理三焦應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后緩慢自左右側方上舉至頭頂,兩手手指相叉,翻掌,掌心朝上如托天狀,同時順勢踮兩腳跟,再將兩臂放下復原,同時兩腳跟輕輕著地,如此反復多遍,可以拉伸脊椎、活動肩部肌肉,穩定情緒。左右開弓似射雕應左足跨出一大步,下蹲為騎馬式,兩臂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內,眼看左手,然后左手握拳,食指翹起向上,拇指伸直與食指成八字撐開。接著左臂向左推出并伸直,頭隨而左轉,眼看左手食指,同時右手握拳,展臂向右平拉作拉弓狀,動作復原后左右互換,反復進行數次,可減輕胸悶、身乏、體沉等癥狀。調理脾胃須單舉應身形重回直立,右手翻掌上舉,五指并緊,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動作復原后,兩手交替反復進行,反復多遍,起到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搖頭擺尾去心火應兩足分開,相距約3個足長,屈膝半蹲成騎馬勢,兩手張開,虎口向內,扶住大腿前部,頭部及上體前俯,然后作圓環形轉腰,轉動數圈后再反方向轉腰數圈,起到去心火、調情志之功效。背后七顛百病消應直立并足,兩掌貼腿外側,兩膝伸直,足跟并攏提起,同時昂首作全身提舉勢,反復進行,可起到提神醒腦的功效。
3.3 音樂調理 音樂調理也可以輔助進行身體機能和心理狀態的調整,中醫自古以五音配五行,運用適當的音樂可以消除心理障礙,恢復心身健康,是飲食調理和運動調理外的有效補充。筆者建議選取“角、徵、宮”三音:角音入肝經,可疏肝解郁,代表曲目為“廣陵散”“江河水”等,其風格悠揚深遠,舒暢條達;徵音入心經,可寧心安神,代表曲目為“紫竹調”“平沙落雁”等,其風格歡快輕松、活潑靈動;宮音入脾經,可開郁散結,代表曲目為“漁樵唱晚”“閑居吟”等,其風格沉靜莊重,緩慢典雅。
醫務人員人員進入防疫隔離期后會面臨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應用有效的手段調節身體機能和心理狀態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在做好消毒措施、防疫措施的同時,有效地利用飲食、運動進行調整,結合中醫學中的香囊、功法、音樂調理方法,將會對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起到積極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