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慶 肖琴
(1.簡陽市教師進修學校,四川 簡陽 641400;2.簡陽市簡城第二幼兒園,四川 簡陽 641400)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發展的階段理論,認為人的一生可以分為既連續又不同的八個階段,其中幼兒處于自主性對羞怯或疑慮階段,是情緒情感發展的關鍵期,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實施者,對家庭教育的實施起著關鍵作用,尤其在特殊時期,更凸顯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地位。
社會、學校、家庭是兒童教育的主體。因為突發情況,寒假的延長,使幼兒教育的任務從幼兒園轉移到家庭,家庭教育成為幼兒教育的主力。家長長期與幼兒相處,方法用盡,耐心消失殆盡。另外要處理工作與家庭瑣事,讓很多家長感到煩躁不安,心理健康狀態受到不同程度地影響。
在特殊期間,各級教育部門對幼兒情緒調節的指導意見需進一步落實與細化。教育部門對特殊時期家庭教育中焦慮情緒非常重視,但是家長普遍缺乏情緒調節的具體方法,需要幼兒園教師專業的指導和教授。在知網輸入“焦慮、家長、策略”作為關鍵詞,策略研究共計13 篇,其中以幼兒家長焦慮應對策略為研究對象的為零,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
特殊時期階段,家長們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焦慮情緒。一是焦慮體驗,具體表現為無緣由的緊張不安,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情緒壓抑;二是外在行為,表現為易怒、煩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效率降低等,嚴重時引發家庭沖突,會對幼兒產生不良影響,如恐懼心理、叛逆心理,從而影響幼兒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總的來說,引起家長焦慮情緒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缺乏對幼兒教育的系統培訓,親子關系緊張。3 到6 歲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孩子不服從家長安排,家長也缺乏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缺乏科學有效的方法,從而導致親子沖突增多,關系緊張。
2.自我休閑與照顧幼兒之間的矛盾。因為要照顧幼兒的一日生活,剝奪了家長的休息時間,增加心理負擔,從而引發焦慮情緒。
1.代際之間家庭教育觀念的碰撞。正值春節,很多家庭是三代人或者四代人同住在一起,不同教育觀念的碰撞,使家庭矛盾激化。
2.陪伴與工作的沖突。此期間,居家辦公時,容易受孩子的影響,無法專心工作,使家長工作效率降低。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家長焦慮增加。
1.對此次公共衛生事件認知不足,擔心自己和孩子的健康,或者過分關注其信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從而產生焦慮。
2.育兒焦慮。此期間,幼兒作息不規律,沉迷于電子產品,如果家長的陪伴缺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焦慮、抑郁。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成熟,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可能就會造成孩子行為的異常。這些情況都會引發家長的育兒焦慮。
通過專業焦慮自測量表(SAS),確定自身的焦慮程度是否在正常范圍。從程度上,將焦慮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在本次特殊情況課題研究中,通過大量幼兒家庭教育情況的個案收集、分層抽樣、訪談、問卷調查發現,有64.51%的家長有明顯的焦慮情緒,并有59.41%的家長迫切希望得到學校給予幫助與指導,教會家長正確使用焦慮自測量表,初步識別分類,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1.在認知層面上,運用合理情緒療法。幫助來訪者理清壓力源:內源壓力-工作生活的要求及內容;外源壓力-人際關系及環境。探尋并指出她在對待這件事情上存在的錯誤認知,即認知上的非理性信念。運用合理情緒療法分析。合理歸因:從自身人格特質和客觀環境,理性歸因;認知調節:看書豐富自己:不要拿自己的小孩跟別人比較,相信自己的孩子;認知重構:改變絕對化和糟糕至極的不合理思維,從而扭轉焦慮傾向。
2.邀請專業教師進行培訓指導。與讀書或聽講座相比,幼兒和家長親身參與活動的效果最好。通過小組互助,相互交流、分享育兒經驗;家庭教育指導:完成幼兒園的活動任務及教師分享的游戲活動;參加幼兒園家長專題培訓。因此,在課程設計中加入了多元化體驗式元素,每節課都有覺察活動和行動計劃,讓課堂形式更多樣生動。
3.專業人員咨詢輔導。通過專業人員咨詢輔導,提高家長育兒系統規劃能力。具體措施:第一,自律養成可以運用延遲滿足、榜樣學習、合理安排時間、樹立規則意識等策略。如共同約定,制定契約,制定《日常慣例表》,并按照執行;第二,學會時間管理,運用四象限法則,將事情按照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進行劃分,理清輕重緩急,合理安排時間和精力。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通過上述策略和方法的實施,我們進行了后測,86%的家長認為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自身的焦慮情緒,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兒教育管理和育兒系統規劃能力。希望教育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家校合作中家長教育這一環節,全社會加大推進力度,提供制度支持,使家長教育成為常態化、規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