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縣第四中學,湖南 衡陽 421000)
高中美術教學是國家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是高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學科。學生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以欣賞的眼光進行美術教學,能夠放松學生因為學習文化課而帶來的壓力,使學生精神的弦不至于過于緊繃。然而近些年高中美術課的授課形式越來越流于形式,以臨摹作為美術教學的方法越來越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對于學生思維的發散產生了阻滯,故對高中美術課的創新已經變成了所有美術老師不得不面對的課題。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以創新為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傳統的美術教學方式多以說講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不僅不利于提升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興致,長此以往,還會挫傷師生間的感情,使學生對老師失去信任,從而對美術產生厭學的心態,故“以人為本”,建立良好的溝通是美術教師首先要做到的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致,從而積極主動面對學習。同時,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將教材上的知識點與美術本身的特點相聯系,引導學生,使師生間形成較好的互動,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例如,教師在講述“學些美術鑒賞知識”這一課時,可以采取分組進行討論的形式,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每個小組代表一個美術的類型,如板書、繪畫、書法、雕塑、工藝等,集合小組成員的智慧,分享你對本小組的類型都有哪些了解以及相關代表作;或者給學生設置問題,小組得出結果——歷史上中外的著名流派有哪些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什么?這些著名的繪畫畫派在藝術特征有什么差異?采取討論課的形式,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興致,另一方面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加強了與學生的溝通,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多以教師傳授美術相關知識為重點,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識學生聽之艱澀難懂,有味同嚼蠟之感,故可以在教學中采取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并調動多感官去理解知識,使用多媒體可以在學生腦海中留下一個更具象的圖像,幫助學生理解某些問題,使課堂效果得以提升。同時因多媒體良好的視覺效果,學生的注意力得以更加集中,也有利于調動教師自身講課的熱情,可謂一舉數得。
例如,教師在教授“皇權的象征”這一課時,故宮建筑群龐大精致,單憑語言教師很難清楚的描述出故宮的宏大壯麗,以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具體的展示出故宮的美,使學生可以更直觀的了解到故宮建筑群的震撼,還可以放大故宮建筑的細節,如瓦片的顏色,飛檐的樣式等;也可展示國外體現皇權的建筑,如有世界三大建筑體系之稱的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對比中外建筑風格的不同點以及在色彩應用上的偏重等,總之,多媒體教學對于美術的教學來說是十分方便的,對于學生感受作品的色彩美和圖畫的美麗具有重要幫助,對提升學生的創新力提供了想象的環境。
實踐在美術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老師的講授和自己對生活的觀察理解加上練習,才能畫出好的作品。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學生對于實踐活動的進行,多思考、多練習,才能提升學生的畫質。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看到的多,對于腦海的局限就會變少,如此反復,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同時,在實踐中進行作畫,能夠放松學生的心情,作品也會反映學生的心理狀態,呈現更具美感的畫作。
例如,教師在講授“咫尺千里—中國古代山水畫”這一課時,可以帶領學生到戶外進行作畫,對照著眼前的山景,將大自然的美留在紙上。讓學生在自然中培養對美的感悟,體味自然之美,提升創造力,尋找對創造的靈感,激發對美的感受和認知。同時,可以對校園內的建筑、樹木進行觀察和寫生,如此既能放松學生對文化課的學習帶來的壓力,又能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體味到生命的美好。
總之,在整個高中教育中美術是十分重要的,為培養學生向更全面方向發展,美術是不可或缺的。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既要從老師入手,也要重視學生的發展狀況和心理健康。從老師方面來說,教師要注意提升自己授課的專業素養,把握教材,為學生提供更適合學習的環境,要以更靈活的,更具趣味性的方式進行授課;從學生方面來說,教師要提高學生對于美術的認識,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形成欣賞世界之美的眼光。學會欣賞世界的美,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信的樂觀主義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會起到良性作用。培養學生在美術上的創新精神符合國家對于現代教育的要求,符合學生發展的要求,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也要重視理論,理論聯系實際,在進行美術教學時將理論運用于實際中,才能發揮理論的引導作用,使實踐更好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