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隆豐鎮小學,四川 成都 611939)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為學生們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提升學生對于本學科內容的認識,但是在很多時候都忽略了對學生能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不僅降低了教學質量,同時也讓學生學習過于的被動,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將這門課程與實際生活相關聯,進而更好地領會精神要義。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讓學生主動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獲得更多的收獲。
每個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都要制定學習目標,否則只是盲目的進行學習,只能了解知識的表面含義,并不會去深度探索知識的奧秘。所以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制定本科目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現在的人們都很現實,學生也如此,有些學生受應試教育影響,認為學習知識為了應付考試。對于不是主要科目的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很多學生也是保持著應付了事的態度來進行學習,根本不知道學習本門課程的重要性。
為此,教師可以列舉一些現實中貼近生活的例子,正反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明白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的重要性,進而讓他們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增強對于本科目的學習主動性。可以幫助學生制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短期目標是,認真學好每一節課堂知識,汲取課程中的核心價值觀;長期目標是,讓自己具備初級的道德意識和法律素養,學會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培養自己正確的價值觀。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秉持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角度,開展教學,以生為本,讓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進而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充分地互動交流,進而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教學目的。同時教師要深度挖掘生活中與教材內容息息相關的案例,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將知識和生活進行貫穿,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更好地將知識消化、吸收。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探討,分享自己的自主學習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彼此學習、共同進步。
例如,在開展“同學相伴”一課時,可以通過如下方式開展:師: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蒙住眼睛畫臉譜。在黑板上畫3 個大圓圈,作為臉的輪廓,選出3 組同學,每組5 名學生,分別蒙住眼睛畫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2]。一個學生畫的時候,其他組員進行提示,最后比較哪組畫的最好。同學們畫好之后,教師:這個多人畫臉譜游戲好玩么?學生:好玩。教師:如果沒有大家在一起,這個游戲還能玩起來么?學生:不能。教師:正是因為有同學們彼此的陪伴,學習和生活才會更加有趣味,你想想,如果只有你自己,生活還會快樂么?進而通過這種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明白集體生活的重要性,學會在集體生活中與他人平等地合作與交流[3]。
教師在授課中,一味的講解理論知識很容易讓學生覺得乏味,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降低教師的教學質量,同時也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情景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學習“我很誠實”一課時,首先教師讓學生觀看多媒體《狼來了》這個小動畫故事,主要講述一個孩子經常用狼來了欺騙別人,最后狼真來了卻沒人相信他,導致最后他被狼咬死了[3]。教師問學生:從這個故事里,你們有什么體會呢?學生回答:不能說謊去欺騙別人,要做誠實的人。以此作為課堂的導入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再聯系生活中的案例,如小紅撿到了100 元錢,并沒有選擇上交,而是去買零食了,再讓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接著在學生大致了解了誠實的本質之后,結合教材展開下一步的教學。
結論: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順應新課改的號召,以生為本,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結合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給學生創造出利于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究討論的環境和平臺,讓學生自由地探索知識的奧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