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得益于產業市場的選擇、發展和調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根本還在于創新創意人才的培養。因此,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第一,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提升國家軟實力,提升國家在國際舞臺影響力的重要舉措。文化產業的發展與興盛,與產業政策、資本運作、市場調控、資源整合等諸因素相關。從宏觀角度講,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和傳播路徑,實現文化走出去,擴大我國文化影響力和塑造力。其根本還是要大力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
第二,文化創意產業伴隨時代進步而產生、發展,與市場環境和媒介環境的變遷息息相關。環境的變化催生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新樣態。文化創意產業從內容到形式、從創作到運營等方面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最為重要的是,新的媒介環境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人員,對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的市場和媒介環境下探討文化創意產業創新人才培養具有現實依據。
第三,文化產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應用技術型創新課程體系的建設和研究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重要課題。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是產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因此,培養有能力、敢擔當、勇創新的文化創意人才是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問題。
與文化創意產業高速發展相生相伴的是在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人才短缺、創意人才結構不合理、制度建設滯后等相應的問題。問題的存在是行業建設、發展、完善過程中的必然;問題的解決則是行業獲得長期發展動力的關鍵。
首先,從總體來講,無論是與其他行業相比,還是與國外同行業相比,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總量上偏少。李雅麗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中分析,“以北京為例,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在總的就業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過千分之一。相比之下,紐約、倫敦和東京該指標均達到10%以上,甚至接近20%。”①第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結構也存在不合理之處。在全部從業人員中,從事文化產業生產經營者眾多,而從事新興創意者少。從事重復性或技能要求較低的服務型業務者較多,而從事運用高科技、創造高附加值的創新型人才缺乏。文化創意產業市場顯現出不平衡、不健康的發展狀態。第三,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滯后于產業發展,這種現象在產業發展初期尤為明顯。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相應政策保障文化創意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但文化創意產業的進步仍需更加健全的制度引領。
其次,高職院校對文化創意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過于籠統、寬泛,缺少鮮明特色,導致在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定位不清晰,目標不明確,學生不具備專業崗位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實踐能力薄弱。與此同時,學校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對接不順暢,甚至存在錯位的情況。專業、課程建設發展滯后于產業發展現狀,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封閉、單一,并未形成與市場和行業對接的系統科學的培養模式,導致專業發展緩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動能不足。另外,學生在校的創作作品缺少成果轉化。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相對薄弱。
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應具備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精通專業理論與實踐創作、富有創新創造精神。首先,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包羅萬象,內容繁復。從事文化創意產業首先應具備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這是進行藝術創作的基礎。只有深厚的文化積累,藝術創作才具有悠遠的韻味、無窮的意境,才能藝術化傳達創作者的主觀情思,負載文化內涵,這樣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其次,文化創意人才需要精通專業理論知識,靈活掌握藝術創作語言和表達技巧,將理論與實際操作融會貫通。理論為藝術實踐提供依據和支撐,藝術實踐將藝術理論和藝術創作理念外化、傳達。最后,創新創造精神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動能,是文化創意人才的必備素質。“創造力是指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運用一切已知條件和信息,開展能動思維活動,經過反復研究和實踐產生某種新穎的獨特的有價值的成果的一種能力。”②張燕等在《文化創意人才素質測評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中認為,文化創意人才素質構成中最重要的是創造力。受眾對文化創意作品的接受能力是隨著藝術創作實踐不斷更新、進步的,如果文化創意人才缺乏創新創造能力,作品復制、同質化,勢必造成受眾的審美疲勞,何談作品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實現?
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行業發展對人才質量的需求、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過程存在的問題,筆者從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訓平臺搭建等方面進行改革研究。
文化創意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應對接行業標準,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行業標準為準繩,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改革。人才培養方案突出應用性、技能性、職業性、實踐性,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導向,在考慮人才市場的需求和行業標準的同時,兼顧專業特色、學生學習成長規律,科學定位各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和規格,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創意人才的需求,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對接、人才培養規格與崗位要求對接。
2.優化課程體系。
按照“重基礎、強能力、多樣性、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思路,緊扣人才培養目標,對人才培養方案、現有課程設置做全面審視與評估,構建特色鮮明、逐層遞進、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強化基礎、強調應用、注重實踐與創新,加強學生素質拓展能力、專業應用能力、職業勝任能力的培養。
3.強化實踐教學。
加大課內實踐教學比例。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豐富第二課堂育人體系。積極探索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有機結合,將第二課堂納入整體實踐教學體系之中,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參加各類競賽等。
1.科學規劃、調整教學內容。
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刪減陳舊落后的內容,增加前沿創新內容。緊緊圍繞培養“文化產業人才”這個教學目標,既講授創意文化的基本理論,又注重提高學生創意文化生產與運營的實踐能力。按照課程理論與實踐部分教學內容比例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將職(行)業標準、崗位規范要求融入課程體系,突出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緊密對接;優化設計整合課程內容,突出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銜接;挖掘各類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積極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理念和內容。課程內容反映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
2.增加、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從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標準和實踐教學手段等方面著手,進行實踐教學探索。根據課程特點,面向應用領域,設立特色的、綜合性的實踐實訓課程或實踐項目,將藝術創作方法技巧、行業發展前沿動態、新近藝術作品分析融入課程,讓學生的學習內容與行業發展接軌、融合,激發他們學習、實踐的熱情和探索、創新的激情。
3.轉變教學思路,改革教學方法。
改變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改革,鼓勵學生把被動的學習任務轉變成項目去自主學習、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將單一的知識講授轉變為引導、討論、互動。通過項目教學、案例解析、翻轉課堂等多樣化教學方法的啟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4.完善課程考核制度,健全學生評價體系。
課堂卷面考核的單一形式并不能全面客觀評價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文化創意人才考核應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設計創意思維的考察。推行多個階段(平時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種形式(課堂表現、作品創作、課外閱讀、社會實踐、調研報告等)相結合的考核制度,全方位評價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以科學的考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學習。
高職院校應積極拓展資源,吸納學校、社會平臺和團體力量,為學生拓寬實習、實訓、實踐的渠道。與社會和行業協同育人,創建各類實踐基地,開展學生素質拓展、創新創業訓練等專業相關教育內容,以真實項目的實際操作、任務的親身體驗代替虛擬或模擬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實踐中切實體驗行業的標準和要求,消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感,增強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主動性,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素養,讓學生充分適應崗位要求。
為滿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求,高職院校創新創意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勢在必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改革、實踐平臺的搭建要充分考慮創意人才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營造開放式的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環境,整合學校、政府、企業資源,促進多方交流、互動、共建,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強化高職院校服務社會職能,增強行業內生動力。以高水平、高質量的文化產業創意人才培養,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注釋:
①李雅麗.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 卷第1 期2019.02.
②(美)羅伯特弗蘭茲.創意無限[M].楊穎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