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玉溪第四中學,云南 玉溪 653100)
教師,應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事業心和誨人不倦的責任感,勉精勉進,立志于教育。宋人張載對“志”作了概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志道”。“樂道”,這是“師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識道之謂真也,志道之謂善也,及至樂道才算是盡善盡美了。這方面,孔子為后人樹立了極好的榜樣,人生之最高境界也莫過于不惑、不憂、不懼,坦坦蕩蕩、樂道自得。
“師者,人之模范也。”古代“師道”極重對教師的嚴格要求。孔子認為:教師必須有“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師道”要求教師既要德行堅定,又要術業有專攻;既要知其理,又要踐其行;還要日精月進,不斷獲取新知,并將此作為嚴師重道的基礎.嚴師和重道是相輔相成、互相結合的,嚴師須重道,而重道則要求教師首先從自己做起。
從師生關系來看,“師道”首先強調學生要尊敬教師,教師要愛護學生。“師道”還倡導師生教學相長。《尚書·說命下》說:“教學半。”即《學記》解釋的:“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韓愈主張“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也包含了教師向學生學習的意思。柳宗元更明確地提出:“交以為師”的觀點,這種師生觀,是彼此友愛和相互學習的統一,包含了深刻的辯證法思想。
要求教師把德的教育放在首位,以傳授倫理道德為主,“師道”在教學上并非不重視知識傳授和文化學習。孔子說過:“未知,焉得仁。”韓愈要求:“學古通則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乎古道者。”教師要“術業有專攻”。以德為主,德才結合,才能做好教師。
古代的教育家們十分重視啟發誘導,強調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教學。孔子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主張,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強調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學生處于“欲罷不能”的狀態,要求教學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師對自己要抱“嚴于律己”的自立態度。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的前提是教師自己要嚴于律己。“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教師以誨人為業,僅有自身過硬的條件和樂于育人的愿望是不夠的,還必須善于育人,特別重視“人格感化”的教育手段,強調教師要善于行不言之教,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和優良風范去陶冶和感染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達到“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的目的。
以往,人們一談到師道,常把它與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傳道”“授業”“解惑”連在一起,用其來注釋師道的內在含義。古之“授業”,相當于今之“教書”;古之“傳道”“解惑”,相當于今之“育人”。只是今之“育人”,重在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而古之“傳道”,旨在繼續自孔孟以來儒家的道統,并不介意學生人格健全與否。自然,在現代教育中,亦把社會核心價值觀念蘊涵在健全人格之中。
教師的道德、人格愈來愈成為新時代教師的一張核心王牌,教師應該首先是學生閱讀的道德書籍,是學生如何學會做人的楷模。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心靈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影響力,從而對學生的情感培養、道德升華、學業發展等產生深遠的示范和激勵作用。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必須發揮人格力量的引導作用,言行一致,率先垂范,這是每一位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基石。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周期逐漸縮短,知識老化正在威脅著我們。當今教師不但要熟練本學科的知識,還要了解相關學科知識,做一專多能的雜家。此外,還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在工作中不斷充電,更新知識。要不斷學習,多讀書,讀好書。只有學富五車,才能在課堂上“粘”住學生,使自己的講解引經據典、例古證今、瀟灑自如,使學生聽得如癡如醉,心潮激蕩,使我們的教學內容常教常新,教學方法越教越活。
熱愛學生,這是一種超越母愛的最無私、最樸實、最動人的愛。教師之愛給學生以無窮的力量,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學生美好的心靈,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可以使學生形成對生活、對他人、對社會的良好態度,進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用愛去打開學生的心靈窗戶,要理解,要寬容,要體現原諒,要學會賞識,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
未來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牢固樹立創新教育觀念,堅決摒棄一切落后的教學方法,改變不適于迅速提高教育水平的傳統做法。對所教學的內容予以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創造性地運用先進的教學思想,讓學生走上自主創新之路。教師要善于打破常規,跳出傳統觀念的束縛,善于把教育理論運用于教育工作實踐,不斷地思考、探索、創造,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創造性活動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培養出全面發展的新人。
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和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掌握淵博的科學知識,而且應具備富有成效的教學和指導能力;不僅要具備獨立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而且還要有終生積極進取不懈追求的精神,總結起來,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是知識型、創新型、研究型和魅力型的,我們將繼續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培養祖國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