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州區幼師幼兒園,重慶 404000)
隨著教育的發展與進步,我們對于孩子的培養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培養,全面發展才能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幼兒園與家長越來越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與熏陶,以此來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和品質情趣。國學經典為古典文化的一種,以及豐富的韻律變化深深吸引了幼兒的關注。將國學經典吟誦運用到幼兒園學前教育中去,不僅能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閱讀能力,更能對古典文學和文化傳承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幼兒園學生年齡尚小,思維方式和思考能力正處于萌芽的階段,因此在對他們進行國學經典吟誦教學時,老師應多采取鼓勵的方式,以積極鼓勵為原則,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才能更快的掌握內容。同時積極鼓勵的原則也能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拉近老師與學生的關系。
國學經典中涉及的許多知識和詞語對于幼兒園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所以老師需要遵循精讀細讀的原則,將國學內容拆解,一點點的教給學生,學生們遇到不明白的老師能及時講解,同時精讀精講還能照顧到一部分學習能力較差的孩子。只有學生們理解了、熟讀了,才能真正達到國學經典吟誦的目的。
我們剛剛提到了學生們會因為學習能力的不同,導致差異性。作為老師要以尊重差異為原則,包容每個學生的個性,在國學經典吟誦過程中,盡量照顧到不同學生的需求,在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時進行講解,在學生吟誦不流暢時,精讀細讀,只有尊重這種差異性,才能提高整體學習的效率,才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成長和進步。
幼兒園學前教育的學生年齡小,吟誦能力、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就需要老師通過范讀來引領加深學生對于誦讀節奏的掌握。國學經典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在吟誦上有難度,因為它大多是文言文或者古詩詞,初讀很難掌握節奏,通過范讀能夠對整篇文章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能夠便于學生掌握節奏,節奏明朗了,有利于后期老師的內容講解。例如在《詩經·蒹葭》中,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范讀來了解誦讀的節奏,老師在標點符號處做停頓,這種符號斷句,有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老師將標點符號和重音讀出來后,學生通過跟讀,了解節奏加深印象,提高了吟誦質量。
國學經典不像白話文一樣通俗易懂,古詩古文中的詞句,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率不高,因此,學生在內容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通過反復吟誦來加深印象,老師通過逐詞逐句的解釋,學生們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比如在誦讀《論語》時,老師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反復吟誦,通過單詞講解、整句講解的方式,告訴學生這句話的內容與含義,在學生聽過之后,在進行兩遍吟誦,加深印象,讓學生對于內容有更清晰的領悟。讓學生們在吟誦國學經典時,不僅僅是朗讀,而是理解內容,這對于學生未來學習與成長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從小有一個堅實的文化基礎,將來才能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幼兒園學前教育的孩子往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比較容易分心,在學習過程中容易三心二意。所以在吟誦國學經典時,老師必須吸引學生的眼球,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能使吟誦國學經典進行下去。要想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與國學經典相結合。學生們在聽到故事時,會引發好奇心理和探求心理,更便于國學內容的傳授。比如在《贈汪倫》這首詩中,結合“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四句詩,老師構建一個故事情境,不是單純的詩詞講解,而是通過詩來講一個小故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吟誦更加流暢。
隨著思想水平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孩子人文素養的培養,將基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國學經典吟誦運用到幼兒園學前教育中去,對幼兒來說不僅是一種文學審美、語言能力的培養,更是讓幼兒了解到中國傳統國學經典的魅力。要想獲得更高的吟誦質量,需要通過范讀引領加深學生誦讀節奏的掌握;通過反復吟誦讓學生了解國學經典內容;通過故事激發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興趣。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