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市分界鎮中心幼兒園,江蘇 泰州 225400)
德育教育是學前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是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德行素養、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方式。幼兒園德育教育的開展需要深入幼兒當中,以幼兒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開展德育教育,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實現幼兒園德育教育的目的。本文對幼兒德育教育的策略進行了相關分析,旨在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定參考。
幼兒園階段是幼兒行為習慣養成和道德修養培育的奠基階段,從幼兒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德育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是幼兒園能夠為幼兒提供一個樂于參與和融入的環境,讓幼兒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主動接受德育教育。德育教育的開展并不是強迫幼兒去做,也不是依靠教師的說教去要求幼兒執行,而是需要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不斷滲透,從而由內而外的促進德育意識和行為的養成。因此,幼兒園需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為幼兒創設溫馨、舒適、開放的德育教育環境,同時借助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方式滲透德育教育的內涵,通過環境的影響幫助幼兒形成德育意識,逐漸形成德育教育的目標。
例如,幼兒園可以在班級內或園中樹立一些德育教育的提示標語,利用幼兒喜歡的卡通形象和符合幼兒理解能力的語言,將一些日常行為規范展示出來,如“小草在生長,請別傷害它”,引導幼兒不要隨意踩踏園內花草、“小小垃圾危害多,快快把它送回家”,引導幼兒不隨地亂扔垃圾,通過這些德育標語和卡通形象的配合,創設良好德育氛圍,促進幼兒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幼兒園還可以借助一些卡通形象的提示牌,在幼兒游玩、閱讀、日常活動的區域設置一些提示標志,如在活動區域將一些幼兒需要遵守的規則“排排隊”“不爭搶”等以圖片的方式張貼出來,或者將一些不文明、不規范的行為利用卡通形象張貼出來,提示小朋友們在活動時需要遵守的規則,不應該做的行為,通過環境的不斷滲透和提醒幫助幼兒形成一定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應當本著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德育教育的思想和內涵作為行動指引,以實踐的形式促進德育教育的落地,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在幼兒園的日常活動中將德育教育工作以實踐的形式進行落地,考慮幼兒園階段兒童的年齡特征、心理發育情況、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與興趣愛好等因素,設計趣味的教學活動,借助游戲、動畫、繪本故事等多種方式,將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融入日常活動當中,從學習、生活、活動、藝術等多方面實現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
例如,在《大腳丫小芭蕾》這個繪本故事當中,故事講述了女孩貝琳達因為有一雙異常的大腳而被排斥在舞蹈舞臺之外,但是貝琳達勇敢堅強,堅持不懈,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終于如愿以償被觀眾熱烈歡迎的故事。在這個繪本故事當中,貝琳達因為有一雙大腳丫而被人嘲笑,無法完成它喜歡的芭蕾舞蹈,但是貝琳達面對嘲笑沒有放棄,最后還是得到了表演的機會,更收獲了大家的尊重和喜愛,教師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解這個故事,并配合圖片、視頻、表演等形式,幫助小朋友了解不隨意嘲笑他人,尊重他人才能收獲同樣的尊重這個道理,在趣味的繪本故事教學中實現德育教育的目的。
德育教育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僅通過說教的方式開展教育,對幼兒而言一方面難以激發興趣,無法實現由心而行的內在驅動;另一方面,德育教育的形式較為枯燥,手段單一,難以發揮其以理念促行動的目的。因此,幼兒園德育教育的開展應當從幼兒角度出發,考慮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的接受能力,以容易引起幼兒興趣的形式開展德育教育,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幼兒的興趣,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達到幼兒德育教育的目標。
例如,在幼兒園德育教育的開展中教師可以借助角色游戲,通過多樣化的游戲角色和趣味的游戲情境,吸引幼兒的興趣,教師可以借助“照顧生病的小朋友”的游戲情境,由幼兒幫助老師一起照顧生病的小朋友,通過角色游戲引導幼兒學習如何關心和照顧他人,在游戲的過程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品格,養成關心他人的需求,照顧身邊人的習慣。
模仿是幼兒進行早期學習和行為發展的重要形式,幼兒會通過觀察身邊的人如爸爸媽媽、幼兒園老師、幼兒園的小朋友等人的行為并進行模仿,再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和習慣。因此在幼兒德育教育中,身邊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師如何使用文明用語與幼兒溝通,幼兒園教師在班級內帶領幼兒將玩具、圖書歸類等行為,都是自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的例子。家長和幼兒園教師應不斷強化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規范,發揮表率和榜樣的作用,幫助幼兒通過觀察和模仿,促進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
幼兒德育教育的開展應當真正從幼兒的角度出發,考慮幼兒的心理發育特征與興趣愛好,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注重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理念,開展豐富的德育教育主題活動,強化教師素養對幼兒的影響作用,幫助幼兒在關鍵時期養成良好的習慣,實現德育教育目標,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