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桂五中學,江蘇 淮安 211722)
在新課改不斷發展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初中語文的教學也發生相應的改變。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學會應用新型的教學設備以及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同時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語文知識的學習。但是在實際實施中,還是存在很多不足的現象,主要就是教師在教學時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很少對學生進行提問,所以需要更多教師對教學進行探究,提升教學質量。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教學時,教師應該會忽視在提問后的評價與總結工作,教師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因為受到忽略而降低參與回答問題的興趣。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還是會將注意力投入到其他學生的情況中,對于其他學生上課是否集中注意力、是否認真學習進行管理,從而正在回答問題的學生就會受到忽視,甚至有些學生會不知道應不應該繼續回答問題。所以,教師在向學生提問時,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回答,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回答,提升學生參與問題回答的積極性。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在進行問題的提問時,經常會出現重復進行問題提問的現象。教師這樣的提問方式很難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學生也會感覺語文課堂比較無聊。這樣的教學情況在教師中比較常見,教師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還會讓一些學生產生反感的心理,不愿意參與教師的提問。還有些學生會直接將正確的答案說出來,不愿意動腦去反復思考。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導致既花費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學生又不能實現知識的學習,只是在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
很多教師在教學時,思考的問題太多。在教學講解時,教師經常在考慮會不會講解的內容太多學生不能理解,經常害怕自己講解的內容學生不能理解,這就會導致教師就會給學生提更多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用這樣的方式來驗證學生學習的情況,用這種方式保證學生能夠學會教學的內容,但是在這樣大量提問的過程中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浪費學生參與學習的時間,學生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對教師的提問進行思考。這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所回答的內容就會出現大體相同的現象,沒有太多思考的內容。所以教師在提問時,不應該過多的對學生進行提問,教師應該重視提出問題的質量,保證學生在高質量的狀態下進行問題的思考與回答,保證提問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時,教師在進行提問內容的設計時,教師應該學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問題的設計,保證提問的層次性,讓問題可以滿足每個層次學生的需要,避免出現問題過難或者過簡單的情況。例如,教師在《望岳》的教學中,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也表達了作者本身不畏艱難的精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給學生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情況。教師在根據班級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問題的設計,教師在提問時,可以提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首詩中讓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并說出原因?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教師可以利用這樣分層次的提問方式,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語文的學習中。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詩文的表達方式;對于學生中等的學生可以讓其回答詩中表達作者的情感;對于成績稍差一些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對喜歡的句子進行分析,在這樣的教學中,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語文知識的學習中,都能參與到問題的回答中,可以提升語文提問的有效性。
教師在教學中,很多都是為了提問而提問,并沒有重視提問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其實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很好的利用語文提問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引導教學,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師教學的內容。例如,教師在《馬說》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在創作這個文章時的情感,之后再根據文章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保證問題的高效性。教師在教學時,首先可以讓學生看一看題目,分析一下題目。教師在讓學生簡單閱讀以及翻譯一篇文章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一講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在故事講解后,教師可以問一下學生“你覺得這兩個故事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利用這樣的方式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中講解的內容,并且可以幫助學生主動理解和探究文章的引申意思,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學習,也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課堂提問是比較重要的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課堂提問并沒有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多加鉆研自己的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提問的質量,讓學生能夠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提升提問教學的效果,進行高質量的問題設計,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同時也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