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市廣武中心小學,寧夏 吳忠 751600)
小學數學教學是小學階段基礎教育的中心課程之一,通常是基于教材所要求的知識點進行展開,通過概念和理論的講解最后聯系實際進行應用知識的教學。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兩個組成部分,教學活動的進行要依靠師生間的交流互助和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因此,教師要主動與學生建立積極的良性的交流,還要在教學工作的進行過程中掌握好學生實際交際時的情況。這樣才能更加明確的掌握好教師教學與學生合作學習之間的平衡,正準確的調整好實行小組合作的策略,提高小組合作的可行性。
小學數學小組小團學習模式開展首先就是要合理地分配小組人員,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生活的狀態,制定合理的小組劃分方案。這是因為小組學習要求學習能力較好和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彼此結合,這可以使學生產生良性互助的合作狀態,因為如果小組由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組成,那么學生們無法互相幫助,無法互相輔導家庭作業,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足,因此學生將因為無法進步而是信心受挫,從而導致他們厭倦了學習數學,甚至排斥學習數學,因此必須注意學習成績的綜合劃分,使每個學生都能從小組成員中學習優點,并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以檢查空缺并促進班集體的進步。第二點就是要注意劃分中綜合素質的考察,數學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理論,更重要的一點是希望學生通過學習數學可以知道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將小組小團隊學習模式引入小學數學課堂,更是充分發揮了團隊精神。
在進行小組劃分之后,要明確學生在小組內的職責分工,和學生所負責的工作。小組學習不管是要讓學生學會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意識。培養學生在團體中的責任感和自覺性。處于這樣的教學目的,教師一定要掌控好學生小組組建和組內的分工情況,以免造成進行小組活動時,只有少部分人在活動,而有的同學趁機脫離課堂做與學習無關的行為。可以適當的給學生分配合適的指責。例如組長、發言人,記錄員、各科代表等。在每個學生明確自己應當承擔的工作和指責時,就可以對自己進行行為上的監督,進而使小組的整體紀律性和學習效率得到質的提高。當然,學生的組內職責可以視情況靈活安排,讓組內分工更加符合課程的要求。
探究式問題教學與合作教學模式相結合,其主要實施方式是教師節和教學目標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并在進行探究之后做出回答。而對于問題進行自主探究時,就可以在探究方式上引入小組學習合作的方法。小組合作交流,可以更加全面的從多個角度進行問題的分析,從而更加準確的對問題進行判斷和理解,得出更準確的答案。在傳統的課堂問答模式中,問題通常過于刻板和生硬。這些問題要么太淺而沒有深遠的教育意義,要么問題太晦澀,給學生造成很大麻煩,浪費精力。最終答案也不一定足夠準確,它將嚴重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破壞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采用小組探究的方式進行對提問的分析和探討,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種問題。即便有難度的問題,也會在小組多人的力量下進行分解,剖析,在問題的分解中簡化問題,是問題變得透徹。而即便是作答不準確,也不會讓某個同學覺得有挫敗感,反而會激勵學生小組在下次討論中吸取經驗做出相應的改正和完善。同時在現階段教育現狀的角度來看,小組學習的教學方式已經得到越來越多教學機構和學校的采用。這無疑是實踐對于這種教學方式檢測而產生的結果。將小組合作融入提問式的教學當中,是當前教育形式的大勢所趨,對數學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都有正面積極的影響。
創設教學情境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將情緒積極投入到學習生活中,還可以迎合小組教學的教學方式,是同學的合作學習有一個更加高效的平臺。學生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中進行不同的分工,對情境中的問題,聯系通過交流而整合出的生活實踐經驗進行探討從而得出最優解。這有利于小組教學方式更順利的推進。小組討論時小組教學方式的基礎所在,也是小組進行學習活動的基礎環節,沒有小組討論,小組學習就無法進行展開。創設教學情境,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好的用來交流討論的機會。因為課本上的知識理論性過強,且缺乏世紀的事例作為基礎,讓學生無法進行有意義的討論,所以創設學習情境尤為重要。
小組學習是一種旨在幫助學生學效率提高和更好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實行的過程中不可以偏離學習的主題,教師要明確教學的任務目標和教學的方案,讓小組合作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成為幫助更好開展教學的工具。因此在設置情景的時候不可以忽略情景設置的目的性,要將所講的知識點和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目標進行整合和規劃,設定最適合的教學情景。
結束語:綜述,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是小學數學教育在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和以增進生生之間的關系和學生之間的友誼,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和學生的責任感。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方式也將為教育事業提供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