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南浦溪鎮中心學校,浙江 泰順 322500)
科學學科并不像數學語文等等學科一樣受到教師以及學校的重視,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能夠享受到的教學資源也并不多,這樣的情況一定會對教師的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并不會經常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只是按照傳統的方式對學生實施教學,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并沒有太高的熱情參與科學知識的學習,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中學生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這樣的教學形式不能滿足教學改革的需要,也不能將科學教學的初衷展現出來,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課程改革后要求要讓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課堂感受課堂,這樣的教學方向很多教師都很認可并且已經實施到教學中,但是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還是有一些教師沒有按照課程改革的要求實施教學,學生的主體教學地位并沒有得到體現。教師在教學中還是對學生過多的灌輸理論知識,這樣的教學長時間下去只會讓學生產生抵觸的心理,教師此時也很難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
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更有激情學習,同時學生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想要實現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應該增強科學課堂的趣味性,實現對學生的趣味性教學,從而完成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教師在《磁鐵有磁性》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別充足的磁鐵以及鐵釘、塑料棒、紙、棉布等等物品。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且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看看哪些小組能夠快速區分出能夠被磁鐵吸引的物品與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品。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探究,隔著其他物品磁鐵是否還能發揮自己的磁性。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猜測后親自動手實踐,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夠得到提升,學生在與其他組學生進行比賽時,競爭意識也會提升,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也可以得到提升。在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積極思考的前提下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自然也就會得到培養。
生活中也有很多科學知識,但是學生并不會注意生活中的科學,所以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引導教學,促進學生對生活中科學知識的發現。在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科學知識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學會從現象看本質。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有助于對學生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教師在《聽聽聲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聲音,之后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的細節,想一想這些聲音都是在什么情況下發出來的。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其他聲音,并且觀察這些聲音是如何發出來的,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細節,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知識。教師讓學生走出課堂,觀察生活的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細心、耐心等等品質,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新知識的學習。
探究能力在科學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相應的科學知識會理解的更透徹,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對新知識的探究和學習,同時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例如,教師在《溶解的快與慢》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實驗設備,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自主的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糖塊、熱水、涼水、玻璃棒以及燒杯。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怎樣才能讓糖快速溶解在水中。這時學生就會總結自己以往的經驗以及學習內容,自己進行科學實驗的操作,探究實驗的結果。學生會回想在沖糖水時,溫水比涼水沖的更快,所以學生嘗試在水中添加熱水,同時學生還想到在沖糖水時會用勺子攪拌,這樣可以更快的讓糖融化,這時學生就會用玻璃棒攪拌。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科學知識,還能讓學生將科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學生實驗探究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和探究知識。
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還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在科學知識的教學中對學生培養,利用科學實驗、生活中的科學知識以及增強科學課堂趣味性等等方式實現對學生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