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呂氏鄉約》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重慶市奉節縣委黨校,重慶 404600)
2019年6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意見強調在鄉風文明培育中,村規民約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要推動村規民約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實現“全覆蓋”。正確認識鄉規民約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厘清新時代鄉規民約建設的要點,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培育文明鄉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深厚的“鄉治”傳統,其中尤以鄉規民約最為聞名。北宋熙寧年間,藍田呂氏兄弟出于維護鄉村安定、鄰里和睦為主要目標,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完整記載的成文鄉約——《呂氏鄉約》。《呂氏鄉約》在立意上以道德教化為主旨,通過全面梳理系統整合社會秩序,以達到懲惡揚善、彰顯公平正義、移風易俗的目的。經大儒朱熹編考增損,為此后歷代沿襲,并在東南亞國家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傳統鄉規民約之所以能在鄉村治理中發揮獨特作用,是因為它就是來自民間的,堪稱是“人民的公約”,是全體的村民和族人大家一起來共同約定的規范,自然會得到大家普遍的認同和遵從。中國歷史上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以及傳統社會中強大的宗族力量,都對其效力發揮產生了積極影響,甚至是保障和支撐作用。
傳統鄉約的主旨其實主要體現的就是儒家的社會價值觀。比如《呂氏鄉約》,它的主旨內容和綱要歸納起來就是:“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十六個字,全文結合農村基層社會生活的實際,系統性地闡發和明確了應當遵循的儒家的社會價值觀。
“德業相勸”。《呂氏鄉約》主張“見善必行,聞過必改”,德的核心就是要求人們要有向善、求善、崇善之心,告訴每個人都要充分發揚善的本性,努力去做一個好人,自覺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并特別強調一定要知錯能改。這與儒家“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它實際上就是對儒家仁愛觀的制度化、規范化、具體化。《呂氏鄉約》對履約者的修身、齊家、為人、處事、交游、教育以及揚善止惡的道德目標等都進行了比較詳盡而系統的約定和規范。
“過失相規”。非常有意思的是,它要求村民族人不僅自己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盡量少犯錯誤的同時,還要自覺承擔幫助他人改正錯誤的道德義務,這樣的要求夠高,事實上也很有必要。《呂氏鄉約》具體地列出了“犯義之過”“犯約之過”和“不修之過”等幾個方面村民可能會犯的錯誤,而且也明確了履約者應該承擔的道德義務。
“禮俗相交”。《呂氏鄉約》注重儒家的禮教傳統,主張“以禮化俗”,把禮教當作鄉村秩序建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主張鄉村中婚姻喪葬祭祀等事,皆應遵循《禮》的規定,使禮成為入約鄉民合族人日常行為的規范和準則。黃宗羲在《宋元學案》中對此高度稱贊:“(呂大鈞)先生條為鄉約,關中風俗為之一變。”這和我們今天經常強調的“儀式感”有異曲同工之妙。
“患難相恤”。全面貫徹儒家思想中的惠民、濟困、互助精神,《呂氏鄉約》針對鄉村經常或可能發生的水火、盜賊、疾病、死喪、孤弱、誣枉、貧乏等七種可能出現的“患難之事”,分別提出相應的規約預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在人類社會進入21 世紀、全球治理赤字日益嚴峻突出的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民族復興的重要時刻,重溫中華民族先賢的治理智慧,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雖然今天的中國農村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呂氏鄉約》體現的治理思想和辦法措施依然具有不可多得的文化價值和諸多啟示。
采用討論協商的方式來啟迪村民道德自覺和言行自律的治理智慧。《呂氏鄉約》體現了賢者主導、廣泛協商、共同擬定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屬性,把道德為本、正義至上的條約精神貫徹始終,強調道德教化、自覺自律和如約者在治理中的主體地位,以期收到“誠于中,形于外”的治理效果。引導和教化的方式,依然是我們今天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開展普法活動和法治宣傳教育、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鄉村的基本方式。崇德向善,互助友愛,遵紀守法,以道德性原則促成良好的鄉風民俗,達到勸善懲惡、感化鄉里的目的,這些內容其實一直都是中國傳統社會治理中不變的主題。
通過民間自主入約、自愿約定、自覺履約的方式開展社會教化。《呂氏鄉約》充分體現了協商、自愿的原則,確定了“來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的入約規則;它發揮治理作用的機制,不是開展自上而下的宣講法令,不是依靠官府的強力保障,而是基于入約者的自愿約定和自覺踐行,體現了道德自律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意義;它對于研究傳統治理機制及成效具有重要的標本價值,同時這也正體現了現代治理的精髓所在。當下如何發揮鄉規民約的作用,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如何接續傳承鄉規民約的鄉治文化傳統,使之與當下鄉村治理有機銜接、協調配合,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
鄉規民約是實現鄉村自治的有效形式。《呂氏鄉約》實質上就是一種傳統鄉村自治的典范,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以農業文明為背景的鄉村治理智慧。《呂氏鄉約》由鄉里賢達倡導,村民和族人自愿自發協議約定,并通過社會輿論、自我約束、相互監督來加以落實,輔之以必要的、適當的獎懲來形成有效的約束和引導,這種內生性的制度約定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國家對社會進行依法治理的必要補充。這種自治機制在協調人財物、兼顧責權利等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能夠較好地解決基層治理中普遍存在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缺乏整體協調的問題,切實降低治理成本,有效提升治理效率。
鄉村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是一個重要而緊迫的時代課題。研究中國傳統鄉治,汲取先賢治理智慧,對培育文明鄉風,建設法治鄉村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