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廣播電視臺,吉林 長春 130021)
引言: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至關重要,它是電視媒體報道的生命。同時,如果沒有受眾的關注,電視新聞報道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說,要想使電視新聞報道永葆生命力,在進行采編信息的時候必須充分研究受眾的心理需求,投其所好,才能提升節目的收視率。本文主要從電視新聞采編存在的問題入手,其次,分析受眾對于電視新聞報道的心理需要;最后,提出電視新聞采編與受眾心理相結合的有效措施。
總體來說,新媒體的出現對電視媒體的沖擊是非常嚴重的。當前,人們利用手機和電腦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各種信息,比傳統電視媒體更加便捷。由于新媒體的出現,傳統電視媒體的收視率嚴重下滑。因此,很多新聞媒體為了提高關注度,開始制造虛假的事件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種行為不僅嚴重違反了職業道德,而且對于受眾和新聞當事人也是極其不負責的,容易導致社會的混亂。其次,我國電視媒體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已經擁有了很多的電視臺,但是節目采編普遍內容單一,形式過于單調。在進行事件的采編過程中,不能充分挖掘本質問題,缺乏深層次的思考。除此以外,在形式上缺乏創新性,很多電視節目會模仿同類型較為成功的形式,長此以往,這種新模式也會淪落為通俗常見的單調形式。受眾面對雷同的節目形態,會出現審美疲勞。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一條新聞失去了真實性相當于一個人失去了靈魂一樣。受眾在觀看電視新聞節目的時候,對于新聞事件的真實性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要求。即便是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也都追求真實,這是天生的本性。因此,一旦新聞報道出現虛假內容,會嚴重影響受眾的體驗感,影響節目收視率,導致受眾對于電視媒體喪失信任。所以,電視新聞在采編的時候要盡量保持內容的真實性,盡可能地還原出現場發生的一切,保證事件的真相供受眾觀賞。
時間對于電視新聞媒體至關重要,一條新聞如果失去了實效性,那么它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報道者需要爭分奪秒,保證一條新聞的新鮮程度。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追求高效便捷的生活,對于信息的傳播來說,誰能夠在速度上取得優勢,就能夠率先吸引受眾的眼球。除此之外,新聞的時效性還與受眾的利益息息相關,因此他們對于時效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廣大電視媒體工作者,一定要重視采編內容的時效性,吸引受眾眼球,保證電視媒體的持續發展。
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以后,對于精神需求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在收看電視新聞節目的時候首先對于主持人的語言風格有著嚴格的要求,傳統的嚴謹風格過于枯燥乏味,受眾難以接受。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主持人需要更加生動,貼近生活的語言表達風格,這樣可以提高節目的收視率。除此之外,受眾對于電視新聞的配圖也有很高的關注度。當前,人們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對于新聞節目的配圖也有了很高的要求。這就要求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提高畫面構圖意識,保證圖片與內容的吻合度[1]。
雖然新聞報道是對事件的客觀闡述,可以加入一些創作人員的主觀想法,但是堅決不能歪曲事實,利用虛假的信息騙取觀眾的注意。在新聞采編過程中,一定要善于發現事件最本質的內容,挖掘最具有深度的話題,引發受眾思考。除此之外,保證事件的真實性,把現場最真實的情況反映出來。
電視新聞報道的類型多種多樣,例如體育新聞、民生新聞等。為了更好地吸引受眾眼球,在電視新聞采編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受眾對于哪一類信息的關注度最高,選擇合理的方向進行研究報道。當內容符合受眾的胃口以后,才可能引起他們的關注,只要報道的內容真實有效,就會與受眾產生心靈的共鳴,從而增加收視率[2]。除此之外,電視新聞采編應該改變單一的節目形式,在節目中增加趣味性,緩解觀眾緊張的工作壓力。
受眾是電視新聞報道的消費者,受眾的青睞與否決定了節目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因此,在電視新聞采編過程中,首先需要加強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可以通過熱線電話、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他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引起關注度較高的事件。俗話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于那些無關自己利益的事件往往關注程度不高。通過深入了解受眾的需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報道內容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幫助受眾解決難題。其次,電視新聞采編還需要貼近生活的語言,例如在時政新聞中,語言風格大多是冗長、專業化較強,容易使觀眾產生厭惡感。因此,在電視新聞采編的時事,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口語話,讓文字稿更加貼近群眾生活,可以吸引觀眾眼球,擴大收視群體,增加節目收視率。
總而言之,電視新聞采編在電視節目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采編的質量決定了節目的收視率,而收視率又與節目今后的發展道路息息相關。因此,電視媒體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煥發生機與活力,必須充分研究受眾的心理需求,保證節目內容的真實性,不斷創新節目內容與形式,同時還需要貼近受眾生活,解決受眾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