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銅仁市第十五中學,貴州 銅仁 554300)
關于案例教學,即便傳統教學方式中也慣用舉例說明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教學系統,使得案例教學無法與教材中的案例做到無縫銜接,有些案例甚至偏離教學內容,導致案例教學的增益效果尚未能最大化開發。高中地理課充分詮釋了知識來源于生活,其教材內容基本都與現實生活中的地貌相關聯,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的可行性是極高的。
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中的舉例教學有著本質的不同,案例教學除了有著完善的教學系統外,還有四個典型的特性,分別為探究性、實踐性、開放性以及互動性。
探究性主要體現在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在眾多可選案例中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從而圍繞這個案例展開探討,在以探討為主的案例教學更像是辯論中的證據,一方面可以用來證明理論,也可以用來推翻理論,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舉一反三,引導學生的思維,讓教學的知識點更具說服力和可信度。
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師生之間共同圍繞案例參與探討的身份與權力是平等的,課堂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是身份與環境的開放。開放的另一層含義指的是探討結果的開放,每一次探討均有著開放性的結局,這取決于探討者對它認知的差異,而這也充分體現出了對學生個性差異性的尊重,不存在硬性的教條去約束學生的真實思維與想法,不同觀點的碰撞也為案例探討有效性及價值提供了持續的保障。
如果說知識是一種能力,那么案例就是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能力的示范參考,這就是案例教學的實踐性,通過案例將教學知識以實踐的方式進行運用和整合,其過程更加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意識培養,避免了知識形式化的現象發生。
案例教學的互動性體現在圍繞案例探討過程中的互動,是表達想法和聆聽想法的過程。這種互動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對傳統填鴨式教學最大的改善,更加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身份,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
縱使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揮的增益效果很多,但是其重要前提是教師所應用的案例能夠被學生所理解,事實上,案例教學最大的優勢就是幫助學生走出迷茫,以直觀的方式去根據案例反思和明確教學內容,與之相對的,如果教師所應用的案例是學生所不能理解的,超出了學生認知范疇,那么此時的案例教學不但無法梳理學生的思維困惑,反而在某種意義上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讓學生更加不知所措。
案例教學縱然有效,但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并不能作為課堂教學的全部,教師可以把案例教學理解為通過案例對教學知識點進行解釋說明,所以教師所陳列的案例必須要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知識點,不能偏離主題方向,否則案例就失去了引導學生思維的效果,更浪費了課堂時間。
案例教學的應用效果與案例教學在課堂的介入時機有著必然關聯。為此,教師需要在正確的時間應用案例教學,有章法的去應用,而不是完全憑借感覺肆意發揮和運用,否則會打亂原本的教學節奏和課堂進度。
啟示作用主要是通過課前導入來實現的,它可以在課堂一開始就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向,對后續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重要影響。
比如在進行“自然界的水循環”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根據該章節教學內容整理有關水資源現狀的資料,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文字,整合這些資料,編制成一個數據圖,清晰標注水資源動向。在課前通過這份整理好的資料,讓學生明確今天的主題,同時對水循環的過程以及路徑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和了解。
地理教學知識內容比較龐大,涉及到的信息過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對這些知識點完全的掌握清楚,此時教師可以利用案例教學來分解教學知識點,進而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優化、簡化、歸類,通過案例直觀的在學生面前展示教學知識點,加強學生的理解和印象,讓學生對知識點更容易掌握。
教學中為了驗證學生的學習效果,需要學生不斷的實踐練習,一方面讓教師了解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自己的地理能力以及薄弱環節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此時,可以通過案例教學來強化學生的練習。比如在學習“旅游開發中的環境保護”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旅游資料作為學生分析的案例,并針對這個案例和訓練方向做好設問,如針對旅游的限制接待人數措施的意義是什么?游客數量超標會造成什么后果?如何控制內部空間分流管理和包河區限流措施等。案例教學的介入讓地理獲得了同數學應用題一樣的訓練內容,對學生的思維和掌握知識的綜合運用均能起到很好的幫助。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新課改政策自頒布后在各大教育機構得到了廣泛的落實,讓教育體系有了全新的面貌,師生成為了最直接的受益者。傳統教學方式通過新課改進行了大規模的變革,教學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更具針對性,其全面性更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應用效果要想得到保障必須憑借教師有策略的去運用,對此,本文針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對案例教學的應用提出了相關建議,希望我國地理教學質量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