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00)
當今社會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市民對環境問題保持關注的同時,也意識到環境問題是與其生活習慣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城市生活垃圾問題也極其嚴重。[1]5 月1 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面臨垃圾分類“大考”,要突破實施難點,以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
目前,廣泛應用的垃圾處理方法是衛生填埋、高溫堆肥和焚燒。垃圾填埋和垃圾堆放等垃圾處理方式占用土地資源,填埋場是不可循環利用的場所。垃圾分類有助于減少垃圾清運量。將已產生的垃圾分類后處理,還不能直接實現前端減量。但通過垃圾分類,可以促進前端垃圾的減量。從而節約垃圾清運費用和處理費用,降低了處理成本,同時也延長了焚燒發電廠和填埋場的使用年限。
每天城市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垃圾,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學物質。垃圾傾倒或處置不善會造成環境污染,使土壤和水源一起污染,影響人類生存環境。通過垃圾分類,不僅可以選擇可用于垃圾再利用的材料,而且可以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和減量化,將有害垃圾分離,減少垃圾中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可以減少環境污染。
垃圾分類是處理垃圾污染的最佳解決方法和最佳的出路。進行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然路徑。垃圾分類能夠使得民眾學會節約資源、利用資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個人最終的素質素養。[2]最終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城市垃圾的制造主體是城市內的居民。垃圾分類和標志已有國家標準,但實施不到位,難點在于市民的環保意識欠缺。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具體有以下幾點。
市民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市民的環保行為參與度是由其環保意識直接支配的,換言之,環保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市民環保生活模式的形成。許多市民對于垃圾的類別并沒有準確的認知,相關的垃圾分類知識缺乏,居民無法界定垃圾的類別并進行精準的投放,因此對垃圾分類的參與度不高,分類準確率也相對較低。這是分類垃圾桶喪失了它的現實意義。最后,垃圾的分類在很程度上還是要依靠清潔人員的后續分解。
從目前看來,只有少數的市民看過專業的垃圾分類的宣傳指導,多數市民沒有受到過宣傳很少或者沒有。城市垃圾分類宣傳標語不夠多,許多城市居民沒有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降低了市民垃圾分類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市民思想上存在的環境保護意識并沒有落實到行動上,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欠缺,所表現的環境保護行為也較為欠缺。[3]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市民亂堆亂放現象比比皆是。人們保護環境的行為還是微乎其微。只有說到自己的利益才能加入環保的行列,不直接關系到自己的生態環境問題都不是很關心。
對市民環境保護意識產生影響中,大眾傳播占據了優先地位,成為影響市民環保意識的主要渠道。社會輿論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就是電視、網絡、媒體、報刊雜志和廣播等,要充分利用這些媒體資源。政府可以建立特色的環保內容網站,利用環保的真實信息,利用環保圖片展介紹環境現狀,強調環保的重要性。發布當前環境保護的相關情況,讓市民能夠從報刊、雜志中了解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的環境問題。同時要加強網絡監管力度,加強信息篩選,把握正確的網絡輿論導向。
為了全面及時的了解環境狀況及各種影響因素,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強環保工作,這就要組織市民加強環保信息交流。加強信息交流,宣傳必不可少。通過宣傳教育,讓市民充分認識到信息交流的重要性。通過信息交流,提高市民的環境意識,增進他們對環保知識的了解,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環保。加強信息交流,政府必須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指定固定的部門作為信息集散地,加強信息的收集、加工、發布和傳遞。比如垃圾分類及環保動態,政府相關部門政令,民眾建議、舉報等。
社會是大環境,每時每刻都影響著處在這個環境中的每個公民,社會對市民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首先,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公眾環境保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從實際出發,引導和鼓勵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保護實踐活動。例如,北京電視臺可以開設有關垃圾分類和保護意識的專欄,制作更多的環保公益廣告,為全社會營造人人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另外,公民的環保行為不僅是以自身道德素養為基礎,也是以法律為基礎。因此,要有效提升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水平,還必須充分認識到環保立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國政府不斷完善和制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為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教育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4]
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必須首先內化其價值認同,促使市民從自身意識的角度自覺形成有效的生態環保意識。發揮市民自我學習的主體性,強化市民的自我約束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意識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產生價值,所以環保意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上,而應該訴諸于環保行為。垃圾分類非一日之功,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等生態文明教育,從小培養文明意識和生活習慣,經過相當長的一時間段達到預期的效果。街道社區開展環保教育是對市民比較常見的教育方式。環保部門專門成立環保宣傳教育中心,舉辦有影響力的活動,促進環保意識在市民心中扎根。
進行垃圾分類等環保行為,公眾參與的環保意識有待加強。通過參與性環境保護行為,增強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以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