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阜新市委黨校,遼寧 阜新 123000)
我國作為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種植主要農村地區,而且貧困人口也大多集中在這里。為了有效地使農民脫貧致富,產業扶貧方式被人們提出,產業扶貧能夠吸納農村閑置的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的收入。開展產業扶貧要根據實際狀況,因地制宜的開發本地的特色產業,給農產品增加了附加值,真正實現了脫貧攻堅。現在產業扶貧已經是我國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推動力。
農業保險助推產業扶貧的模式有多種,真正開展首先就要根據本地的自身發展實際來看,農村地區一般適合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借助農業保險,發展種植業要根據當地農業種植的特點,開發適合貧困地區生產發展的種植產物,這種方式相比其他模式而言更加安全,不僅可以補償災害和事故造成的一些生產損失,還能很好地防范市場價格下跌的風險。其次就是“聯辦共保”模式。這種模式在投保時需要農民或農業企業以及政府共同承擔,農民交40%的保費,而政府則給補貼60%。保費的收入由人保財險和政府保險專戶按5 ∶5 分,保險賠款由人保財險和政府保險專戶按5 ∶5 分。另外就是“政企銀戶保”模式,這種模式和上述方法不同,這種模式可以有效地針對資金不足導致的問題,有效的緩解了產業扶貧中“融資難、融資貴”的重要難題,給貧困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在資金上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政企銀戶寶”中政是政府設立的風險補償基金,而企則是引導農民發展的一些企業,政府實行政策的支持。銀是指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杠桿撬動銀行信貸,使農民貸款更容易、銀行發放貸款更主動。戶就是愿意進行農業產業化生產的農民。保則是按照農業保險和貸款保證保險給人們提供風險保障、降低信貸風險,農戶也可以將農業保險保單質押給銀行取得貸款。這種模式的實行促進了產業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將農業保險與精準扶貧、普惠扶貧聯系在一起,很大程度上為扶貧資金增添了新的活力,有效地保障了農民的權益,推動創業扶貧的順利開展。最后一種就是“保險+”模式,農業“保險+”模式可以很好地將農業保險政策落實下來,促進了特色產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從貧苦戶實際出發,根據產業的不同為貧困戶提供不同的保險內容。這種模式能夠完善特色扶貧農業保險產品的體系。對于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相應的開設自然災害保險和目標價格保險,真正實現風險全覆蓋,以此來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將農業保險的保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這種扶貧模式極大地推動了產業扶貧的開展,也為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真正為貧困戶帶來了積極的效果。
我國農業保險助推產業扶貧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影響著扶貧進度的順利進行。首先我國農業保險中特色險種供給不足,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傳統的農業保險特色險種已經不再適合當前的發展,而且我國的農產品生產者現在還面臨著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所以開發更加有特色的農業保險品種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就是缺乏完善的財政補貼體系和監督機制。財政補貼是保障農業保險長期穩定發展,推動產業扶貧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目前農業保險中財政補貼的險種還是標單一的,并且還存在地區的局限性,并沒有全部覆蓋,而且保險經營的成本也很高,很多農戶購買力比較低。最后一個問題就是農業保險的實施機制缺乏合理性在農業保險工作中政府成為主體,所以對于保險公司和農村基層組織的積極性是不高的,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
由于很多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是非常豐富,很適合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為了有效地提高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創新農業保險非常重要。對此政府應該積極引導保險業更好發展,提高我國農業保險的服務能力。創新農業保險產品,滿足農民對風險保障的多種需求。在品勢的工作中也要加強農業保險的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保險知識的認識,為農業保險服務模式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增加了農業保險的種類,提高了人們的農業收入,更好地推動產業扶貧活動的開展。
針對前文所講的財政補貼和監督機制發展不完善這一問題,政府對此一定要加大財政補貼的力度,提高對貧困地區的補貼比例,促進我國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再就是要將保險的品種進行創新,豐富品種種類,實現覆蓋范圍最大化。加強監督機制管理,規范農業保險經營機構的政策補貼,以此來吸引更多的保險機構加入其中。
優化農業保險實施機制,首先就要發揮政府在農業保險發展中的作用。制定相關政策,對農業保險工作進行管理。其次就是保險公司應該積極承保。加強宣傳工作,推銷農業保險產品,讓更多人了解保險條款,提高人們對投保的積極性。最后地方鄉政府應該發揮作用。動員農民參與到產業扶貧活動中。
總之,產業扶貧作為農村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方法,它的開展對于農民扶貧工作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農業保險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力支撐,使更多的農民走向富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