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河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齊家文化博物館),甘肅 廣河 731300)
齊家文化1924 年因瑞典地址考古學者安特生在甘肅廣河縣齊家坪發現而得名。時至今日,中國考古學家在甘、青、寧地區做了大量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其中規模較大、收獲頗豐的遺址有甘肅廣河齊家坪、威武黃娘娘臺、海藏寺、天水是七里墩、永靖大河莊、秦魏家、民和喇家等、資料越來越豐富,為揭示齊家文化的內涵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民國時期(1913),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應北洋政府之邀來到中國擔任礦政顧問,尋找煤礦和鐵礦,由于種種原因,他成了一名考古學家。1923 年,他在河南仰韶發現了仰韶文化之后,為了印證他的“中國文化西來說”這一觀點,一路向西,沿著黃河來到了甘肅,他在蘭州的一個市場上閑逛的時候,看到了一個裝煙葉的彩陶罐,由此把目光鎖定到洮河西岸這一帶,并在洮河西岸的齊家坪發現了中國的史前文化——齊家文化。起初,他將甘肅的遠古文化分為六期,將齊家文化列為首期,即“齊家期”。1948 年,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在臨夏地區進行考古調查之后,正式提出改‘齊家期‘為齊家文化的命名。由此,中國考古學家對齊家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
齊家坪遺址屬于全國重點保護單位,位于廣河縣齊家鎮齊家坪村為中心的周邊臺地上,地處洮河西岸,其范圍東至臺地邊緣,西至大山洼根,南至齊家溝,北至二郎廟溝,東西約600 多米,南北長約1000 米,重點保護區面積為32 萬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150 萬平方米。
齊家文化以素陶為主,彩陶較少,彩陶以單色紅陶為主,早期的陶器是手工制的,齊家人生活在依山傍水的河旁地帶,所以就地取材,陶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是泥條盤筑法,陶器的制成過程具備了選土、淘洗、制胚、修整、裝飾、燒造的完整工序。晚期則多采用慢輪修整加工,技術的進步使陶器類型多、胎薄面光、造型優美。
齊家文化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各氏族都過著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次為骨角器。農業生產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鏟和骨鏟。有些石鏟已經用硬度很高的玉石來制作,器形規整,刃口十分鋒利,刃寬而實用;收割谷物用的石刀、石鐮多磨光穿孔;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等用于加工谷物。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補充,畜牧業相當發達。此時繼續使用直接打制的大型石器,而占主體地位、間接打制的細石器工藝更為成熟,出現石彈丸、石矛等狩獵工具,還出席了鑲嵌在骨木柄上的鏃、刀等進步的復合工具。原料主要為砂巖、石英巖。除石核、石片外,工具類型有尖狀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錘、礪石、磨盤等。
新石器時代晚期彩陶的衰落與青銅的出現,表明齊家文化已告別新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時代。齊家文化出土的青銅制品數量相當多,許多學者認為齊家文化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其對中國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響。齊家文化遺址出土銅器相當普遍,迄今為止,齊家文化出土地銅器遺址至少15 處、總數近千件。出土的銅器有刀、斧、鐮、鏡、匕首、指環等,經過科學檢驗,質地分為紅銅和青銅兩樣,并且含銅量在80%以上,這非常接近我國青銅時期商代的含銅量。并且,相當數量的銅器制品確認為錫、鉛、砷合金的青銅器。青銅制品以工具和裝飾品為主,也有少量禮器。制作工藝有鍛造和鑄造兩種,種類包括斧、刀、匕、錐、鑿、管、鐲、璧、指環、耳環、牌飾、臂釧、銅鏡等。其中,齊家坪遺址出土的銅鏡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銅鏡,從考古發現的實物資料看,屬原始社會后期的齊家文化已有銅鏡出現,在銅鏡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鏡”。
骨器也是齊家文化時期普遍的生產生活工具。在齊家文化時期就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原始的骨針,這充分證明,在齊家文化時期,人類就已經開始縫制獸皮,用來遮體御寒。在齊家文化時期,小型的骨制工具如針、刀、鉤、項鏈等都有發現。這些骨器類文物的發現,反映了齊家文化時期,先民們在日常的生產與生活中,便利用這些骨制工具從事日常生活及農業生產勞動,還有飼養業及漁獵活動。
玉器制作是齊家文化重要的手工業,玉器發現數量之多讓人們驚嘆,出土玉器的齊家文化遺址也相當普遍。齊家文化玉料來源廣泛,除了本區域玉礦外,也可能存在和田玉料。有學者認為,齊家文化不排除起著遠距離輸送和交流玉器、玉料的作用。齊家文化玉器普遍較為簡樸,但制作工藝并不落后。玉器種類除斧、錛、鏟、鑿等工具外,還有禮器性質的刀、璧、璜、琮、璋、圭等。
齊家文化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是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無論從墓葬反映出來的埋葬習俗還是從出土的卜骨來看,都能清晰地發現這一時期天神崇拜興盛,有樸素的宗教信仰,專職的巫師也存在。琮、璧的造型都是中空的,這樣制作的用意就是用中空來象征一條通向天界、接近天神的通道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文明早期的玉器延續歷史可以看出:壁、琮等齊家文化玉器長期作為禮器使用,從東北到西北,從東南到中原大地,一些經典器型長期使用,先民們在中華大地上相互交流融合。可以說,玉器史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大發展、大交流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演進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