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吉
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江蘇 淮安 223001
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是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的重要部分之一,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行業技能標準為依據、以學校、企業合作為平臺、以工作現場或餐飲企業為背景、以項目或具體的工作任務為驅動,根據餐飲企業對烹飪技能型人才需求,以烹飪技能訓練和文化知識學習為基礎,以教師和餐飲行業師傅的言傳為依托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中餐烹飪專業應積極創造條件,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對于國家層面,“職教20條”(《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公布以來,對學校、企業真正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提出新的要求,改變了以往的學校熱衷、企業冷落的局面,通過制度的實施讓學生能夠切實做到做中學、學中做。
二是對于學校層面,通過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學生一部分時間用來學習餐飲企業烹飪技能操作,一部分時間又在學習傳統的文化課與烹飪理論課,讓他們以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提高職業能力和素養。
三是對于企業層面,通過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專業人才,根據企業需求,培養崗位所需,這樣針對性更強,利于餐飲企業良性發展。
多年來,職業學校實習實訓條件受到限制,只能把學生送到企業去實習。而餐飲企業與學校屬于兩個不同的主體,學校對企業沒有管轄權,企業的唯一目標是創造利潤,急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教學目標不是企業的必須義務,對學生的整體技能提高不感興趣,只要能滿足某一特定崗位的工作需求即可,因此所謂的學生企業實習就成了學校為企業輸送廉價勞工,而學生在企業實習之后有沒有達到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沒有人去過問。
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屬于不同主體,如何平衡各方權利義務,需要從法律層面來進行約束,才能保障現代學徒制取得實效。要想讓“現代學徒制”成為主要的人才培養方式,作為政府部門需要改變教育觀念,出臺相關引導性法規,給企業一定政策優惠和利益補償,讓企業、學校、學生都愿意參加現代學徒制,才是良性發展的基本保證。
在中餐烹飪現代學徒制中,實行餐飲企業和學校有機結合“工學交替”式的培養模式,專業學生每周大約1到2天在學校學習,3到4天在企業實習,餐飲企業技能實踐與烹飪理論學習相結合,理論課與實踐課達到3:7,餐飲企業派遣技術熟練的烹飪大師及菜品研發團隊,對學生進行開展菜肴制作教學。
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中餐烹飪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在2016年已經獲得江蘇省現代學制項目,通過項目的的施行及職能部門反復調研,結合其他院校的辦學經驗,在專業教學團隊建設上下功夫,聘請北京淮揚村大酒店等烹飪大師、專家為我校烹飪專業學生開展專業技能教學,與烹飪專業教師共同研討,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內容,使得專業教學更有效。
從學校烹飪專業師資來源來看,一部分來自烹飪本科院校畢業的專業教師,另外一部分是聘淮安區域內餐飲企業兼職教師。教學中,學校還給中餐烹飪專業配備1位專任教師,讓老師和學生一起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技能,充分發揮企業專家老師的技能優勢,也體現我們學校專任教師的理論基礎,使之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積極指導學生進行菜品制作,效果良好,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充分肯定。
學校中餐烹飪專業堅持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突出技術應用性的辦學思路,充分利用學校烹飪實訓基地及技能教學平臺,學生從入學一段時間后就開展學中做、做中學,突出中餐烹飪動手能力強的專業特色,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第一學期的中餐烹飪以基本功訓練為項目教學,開展熱菜制作、刀工訓練、面點基礎制作,然后根據系統菜肴、模塊開展教學。從第二學期開始到第四學期,根據每一段時間學生的烹飪作品來進行技能大比武,同時推動淮揚菜熱菜、點心的體系訓練,結合校企合作單位的菜品研發,真正實行產教融合。根據教學計劃,在第五個學期,學生就安排到開元名都大酒店、淮安迎賓館等餐飲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以此提高學生的菜品設計與創新能力。
現代學徒制要實現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僅由學校一方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是不合理的,應該由教師與師傅共同組成專業團隊,通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后來共同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和目標,重新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確定課程標準,把職業素養與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到實踐教學中去,制定階段性和終結性技能考核辦法和要求,對可能出現的教學質量問題要形成改進和補救預案。對學生應按照教學計劃實施嚴格的階段性考核,由餐飲企業烹飪大師和學校專業教師共同組成考核小組,對其進行評價,學生實習期滿后需要參加終結性技能測試,測試合格的發給畢業證書,并且錄用為企業正式職工,不合格的納入下一屆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