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鏡汀
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都得到了顯著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大命題,在國內外眾多場合做“講好中國故事”的表率,來傳播中華文化、構建良好的國家形象。實際上,中國歷史上也曾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國家形象。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歷史上不同階段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國家形象的實踐,對當前我國傳播中國聲音具有借鑒意義。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國家形象的方式也豐富多樣,通過實例分析古代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極具說服力,主要包括國際貿易、文化交流、外交活動等方式。
第一,國際貿易的方式。西漢時,中國的絲綢已成為國際貿易的基本商品。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中西方絲綢貿易繁盛,精美的絲綢傳達給西方人中華繁盛的堅定信息,極大地擴大了西漢的影響力。唐代有大量阿拉伯在內的外國商人大量來華,為了給商人們一個好的經商環境,唐王朝曾不斷地改進服務。到了宋朝,中國瓷器開始散發出瑰麗的光彩,精美的宋瓷走向世界,使它逐步成為中國形象和外語國名(CHINA)的代名詞。
第二,文化交流的方式。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盛行,隨著中國政權的威信遠揚,眾多外國使者慕名而來。唐代開創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鼎盛局面,唐朝成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了一個世界領先的“華夏文化圈”。南宋時期,朱熹的學說在國際上贏得了巨大的反響。他繼承孔孟思想而形成新儒學,15世紀影響朝鮮,16世紀影響日本,17世紀引起西方主義,1741年歐洲翻譯了《朱子全書》。另外,宋朝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也成為了歐洲結束中世紀時代而進入近代文明時代的重要導因。
第三,外交活動的方式。唐朝確立中華文化東亞范圍內的影響力之后,不斷有遣唐使來到長安,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歷法、音樂等。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在中國游歷17年,舉起所見所聞寫下了《馬可·波羅游記》,書中描繪了當時中國繁榮的市集,發達的工商業等,激發了歐洲人對中國的傾慕。明代時期,鄭和、侯顯等人把盛世中國的德威遠播,從永樂到宣德30多年里,外國使團來華多達400多批,每次來訪使團,最少也有六七十人,多的達五六百人[1]。
歷史上,主要通過傳播科技文明、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的治國理念等故事,來構建中國盛世輝煌的國家形象。一系列外交活動的開展,將中國的治國理念不斷對外傳播,擴大了中國在海外的影響。
第一,傳播科技文明。東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社會的不斷進步,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指南針在北宋時期已經開始運用到航海事業中,南宋時期通過海外貿易推動了歐洲航海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同時,畢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歐洲社會的發展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是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撐。此外,火藥的發明動搖了歐洲的封建統治,使得使用冷兵器的騎士階層逐漸衰敗,是歐洲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
第二,傳播中華文化。古代唐宋時期文化發展非常繁榮,主要通過政治、經濟、教育等途徑傳播中華文化。其中,和親是唐代極具特色的文化交流方式。和親增強了文化認同感,穩定政治局勢,為后來中國的統一奠定了文化基礎。同時,絲綢之路在唐宋時期得到了十足的發展,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以商載文”的方式不斷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吸引力。
第三,講好中國的治國理念。歷史上主要通過外交活動的方式來傳播中國的治國理念。漢武帝時期,實行“內修政理,外修兵戎”的政策,迅速地將中原政權的威信向外傳播,樹立了漢帝國積極開拓的國家形象。唐朝的治國理念對日本政治影響重大,效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參照唐朝均田和租庸調,實行“班田收授法”。公元7世紀的“大化改新”可以認為是“全盤中化”,平安時期中國理念在日本已經根深蒂固了。
相比古代,當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國家形象是在一個較為和平穩定的世界格局和現代科技普遍應用的條件下開展的。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首次明確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2]”如何傳播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許多切合實際的主張。他指出:“要充分發揮各種宣傳工具的作用,用好新聞發布機制,用好高端智庫交流渠道,用好重大活動和重要節展賽事平臺,用好中華傳統節日載體,用好海外文化陣地,用好多種文化形式,努力使中國故事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話題,使中國聲音贏得國際社會理解和認同。[2]”
首先,行為主體的多元化是對外傳播最為活躍的因素。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在于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外交活動中率先拓展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形式,中國在外的企業人員講述企業的品牌塑造故事,留學生講述只身在外留學生涯的故事等,不同的行為主體面對面地向他人講述中國故事,能夠有效發展線下傳播的渠道。多元性為主體不僅包括中國人,也包括外國人,既包括著手國際事務地國家工作人員,也包括普通人民群眾,他們能夠在對外傳播活動中發揮主人翁精神,親歷親為將中國故事講述給他人,是講好中國故事地主力軍。
其次,善于利用新媒體是增強對外傳播能力地關鍵一步。人民日報海外版、CCTV國家頻道以及海外華文報刊等傳統媒體有著舉足輕重地作用。陣地在哪,取決于受眾在哪里,因此對外傳播地方向就在哪里。隨著傳播地生態環境不斷更新,既需要傳統媒體的傳播,也需要將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在海外實現“二次傳播”,與海外媒體進行合作,通過其對中國新聞的高度關注讓中國故事走出去。由于一些海外華文媒體如南非《華僑新聞報》等不受當地政治力量的限制,因此在當地華僑社會中得到高度的贊譽,為講好中國故事營造了自由的空間。
最后,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清楚講什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講什么故事提出了“五個講好”[3],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國防等方面。具體主要包括: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內政外交過程中所展現的文化修養、眼界視野等都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堅持什么樣的中國道路、中國做了什么貢獻、中國面臨怎樣的發展機遇、中國采用何種治國方案,都是中國對國際秩序的設計、對人的未來的思考,彰顯了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責任擔當。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很多國家對中國的認知仍停留在過去。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4]。”縱觀歷史,不乏對外傳播的例證,都是不斷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國家形象的實踐探索。因此,借鑒歷史,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保持自信和開放,尋找共通的意義空間,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創新多元主體的表達方式,對講好中國故事、構建良好的國家形象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