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維
中共葫蘆島市委黨校,遼寧 葫蘆島 125000
生態意識文明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當下社會文明的新的象征。如今越來越嚴峻的生態環境警示著人們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生態意識。它是保護社會成長的生態前提,著重從生態這一方面來詳細的考察人與自然的聯系和人生目標。這種觀念在蘇聯哲學界有關當代環境問題的探討中經常出現。作為一種新型的現代文明形態,生態文明說明了人們與自然的關系不在是仰仗,而是人和自然融洽共處,相互依賴。
從如今生態環境的狀態、人口資源環境的問題、經濟社會發展這些方面來看,貧困人民希望未來文明的轉型與探究,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成就的計劃布局。
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有關活動正在實行,同時我國的經濟進展模式正處在重要關頭,社會資源能源環境等問題尤為明顯。
在全球氣候變化出現不正常的時候,各個國家都開始號召儉約能源,保護環境,共同建設人們的美麗家園。創建生態文明,不僅有助于解決我國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等問題,還可以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很好的計劃與引導;同時,即有助于推動資源節儉型社會的建成,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全球生態安全,促進人類文明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并且也有利于建造和諧興盛的世界[1]。
(一)是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人類文明的發展其實也就是人與自然的發展,這兩者互相關聯,共同存亡。以前的經驗讓我們知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一定要有一個好的自然生態作為基礎。由于生態問題的不斷惡化,生態與存活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密切關聯。努力推動生態文明建造,完成人與自然共同成長的目標,已經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支柱與基本保證。
(二)構建生態文明是我們國家對于推動經濟進步與資源環境問題最好的回應,同時他們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引導了人們兼顧人與自然協調進步,為人與自然的未來發展指出了方向,有利于人民幸福生活,關系到國家未來的長遠發展。
跟國外比較我國的生態文明才剛剛開始,還處于了解不深入不完備的狀態,尤其是在高等學校生態文明教育還不能夠滿足社會的所有需求。根據調查顯示,當前非生物、環境專業的開展跟生態有關的選修課占學??倲档?%左右,也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學生在接受教育,所以增強我國學校的生態文明迫在眉睫。
1.在主要的途徑中加入和滲入生態文明觀念。重視課上的知識滲入,把生態文明加入到德育中,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相結合。把有關知識加入思想政治教材里,開展與生態文明跟環境保護有關的選修課,從多個途徑讓學生們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2.組織一些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主題講座,從多個途徑讓學生們熟知與把握生態文明行為的詳細方法跟有關技藝,比如該怎樣節省水、電、資源;該怎樣進行綠色消費等。如今有很多大學生雖然已經從理論上了解了一些關于生態文明的要求,但是還不夠詳細,并且有一些學生對于這類的規則要求了解的特別少,所以很有必要開展一些相關的專題教育。
不僅僅從書本知識來啟示學生,而且還要從實際生活里引導培育大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感情。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進程里始終保持實踐教育,指引大學生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從自己身邊的小事情開始做起,主動參加公共活動,在維護環境、節約資源的過程里提高自我的文明素質。[2]
1.指引學生有一個正確的合理的消費方式,尤其是樹立一個綠色的消費觀念。樹立一個從自己做起,從生活的每件小事開始做起的意識。比如盡可能的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或者是袋子,綠色出行,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時刻注意節約用水,節約各種資源,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盲目從眾,理性消費,主動提倡適度消費。
2.支持相關社團組織活動。參加公共活動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法。大學生組織的社團都是依照自己的需求,以同樣的目標、樂觀的興趣作為方向的,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人們參加生態文明的構建。在學校里,大學生應該最大程度的運用一些具有世界性紀念意義的節日來展開有關生態文明的宣傳活動,比如通過開展建造綠色校園、舉行環境宣傳月等活動來宣傳有關知識。
生態意識文明建成的關鍵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它的建成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建造生態意識文明不僅是發展的必要,也是歷史的必要。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建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拼搏目標,我們既要把推動人與人的和睦相處當作方向,還要把推動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當作目的。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環境,讓人們在了解自然、轉變自然與保護自然的進程里,建造一個擁有中國特征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