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蔓
云南工商學院,云南 昆明 651701
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馬克思哲學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實踐主體性思想更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對馬克思哲學中的主體性問題進行探析,能夠更深層次的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從理論角度進行分析,其提出了現實的人、人的本質等重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傳統主體的哲學;從實際意義進行分析,馬克思主體思想能夠促進現代化的社會建設,逐步完善經濟體制,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馬克思哲學主義中提出,要將實踐放置于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堅持實現主客體統一的思維形式,利用實踐性較強的觀點批評與改造感性的原則,注重本體的實踐性與人的實在性,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主體性概念。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馬克思對人的本質進行了闡述,構建了傳統西方哲學家對任性的定義,明確了人類價值訴求的基礎內容,對現實的運動進行批判性較強的解釋,促進人類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克服使用客體本身思想解釋唯客體主義的思維方式,摒除價值問題中的主觀主義,對西方的價值進行糾正。
從馬克思哲學中的主體性思想進行分析,我們要想構建全新的主體性社會,就要將其作為核心的理論主張,樹立現代化的觀念。但與此同時,針對于人的主體性歷史構建,應當遵循基本的發展理念,推動人類的進步與發展[1]。在此過程中,要明確主體的創造能力,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困境,解決現實中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主體物質文化發展的需求。另外,從社會視角對發展的情況進行分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使人們能夠正確處理利益關系,實現實質性的自由發展,進而為解放大多數人提供精神動力,逐步構建和諧社會。
要想對自然、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的處理,就要將實踐觀點作為基礎內容,不僅僅要實現主觀的目標,還是人類發展與改造的重要方式,能夠促進人的解放與實現。由于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從自身中分出對立面,但是人類并不是機械運動的產物,而是在實踐活動中誕生的。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不能以主觀意念為基礎,而是要逐步實現現實活動中的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實踐活動應當將尊重客觀性的自然規律為基礎內容,還要把控內部與外部的尺度。在開展實踐活動的時候,應當將客觀自然規律作為核心內容,并在固定的社會關系與生產方式中進行。基于此,實現主體與客體的辯證統一,使具有主體性的人能夠了解自身的需求。
與此同時,生產與實踐活動作為基礎的活動形式,有客觀主體化的特點,應當尋求更加廣闊的發展機會,還要尊重客觀規律的平衡[2]。若主體性的發揮受到限制,就要遵循客觀的規律,對社會活動進行改造,當前的主體性困境就有許多是由于人類忽視客觀規律導致的,例如水污染、自然環境破壞等。從馬克思哲學理論中得知,人屬于有理性的社會存在群體,應當培養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了解自己所處的重要位置,在超越自己本能的基礎上,促進人與自然的統一發展。
在馬克思哲學中指出,實踐屬于人與社會統一的核心內容,不僅包括人與自然的對象化活動,其中還有與其他個體的交往活動。人如果想占據重要的主體位置,就需要對社會關系進行處理,逐步搭建健全的交往機制。在此基礎上,創新思維模式,促進社會主體之間的溝通與交往,并將物質生產作為核心內容。由于人們的社會交往形式不斷發生變化,與社會、文化等方面發展有直接的關系。因此,要想實現主體與主體間的持續發展,就要從單獨的主體擴展到社會與國家層面,形成良好的交往關系。通過逐步實現主體-客體的發展,就能夠解決社會緊張的問題。馬克思在解決交往實踐問題的時候,就提出了促進他人與自我的交往,利用實踐活動開展與他人的溝通。在創新思路的過程中,正確的利用馬克思主義處理人與人的關系。
綜上所述,基于當前社會背景下,與馬克思哲學主體性問題相關的就是對現實人的生存困境進行研究。不難了解到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確立,主要就是從抽象性的理論概念變為現實的人,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對傳統西方哲學的認識,還能夠更加注重社會實踐情況。在實踐性主體性思想基礎上,解決主體性問題,化抽象為具體,逐步搭建完善的理論框架,促進新時代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