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怡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素來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中國禮儀文化也是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追根究底就是禮儀文化。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第一個便是“禮”,“禮”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成才的基礎,由此可見其重要性。儒家經書《周禮》、《禮記》等經書都是談論“禮”的,由此可見其的影響之大。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治國思想也是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孔子認為禮是治國之本,《論語》中孔子論禮就達到三十四次之多。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禮儀文化發展越來越壯大,在生活中講究禮儀已經成為了一種需要。在封建社會,隨著儒家文化的發揚以及統治者的需要,慢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禮儀文化,例如在唐代《書儀》這本經書中有關書面禮儀和日常生活禮儀的描述;在近代社會,隨著資產階級思想的傳入,一些西方的禮儀文化也開始在我國傳播。在歷史進程中繼承傳統禮儀文化,吸收西方優秀的禮儀文化,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禮儀文化。
雖然中國的禮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但是在當今社會遵從這種禮儀文化的國人越來越少。下面筆者將從個人禮儀文化、公共禮儀文化和居家禮儀文化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中國禮儀文化的現狀。
孔子曾言:“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個人禮儀包括儀容禮儀、服飾禮儀、舉止禮儀和表情禮儀。現在沒有專門教授個人禮儀的機構,故個人禮儀的學習主要是靠家庭中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以及靠個人自身修養。
但有些禮儀文化得不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比如服飾禮儀中有一個“著裝的TPO原則”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著裝的TPO原則”就是要求我們在著裝時考慮時間、地點和場合。因為一件美的衣服不一定是適合于所有時間、地點和場合的。同時,社會不太重視表情禮儀,故而在生活中大家的表情管理隨便,雖然有些細小的表情對于做這個表情的人來說是正常且已經習慣的,但對于看到這個表情的人來說卻讓人感到不被尊重。
因此,個人禮儀文化雖然在現在仍有大部分傳承,但是也不可否認部分禮儀文化有所丟失。
公共禮儀文化是人們在交際場合中應該遵守的社會規范,其中最核心的三個原則是1.遵守社會公德,2.不妨礙他人,3.以右為尊。公共禮儀文化的現狀存在著大部分的丟失,大部分的人只是做到了遵守社會公德這個原則。
筆者以大學生為例來談公共禮儀文化丟失的現狀。中國自古是一個尊師重教的國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說明了老師德高望重以及學對老師應有尊重。但是當今社會中,常有師者不自重的現象曝光,師者應是傳道受業解惑,應是對學生無私奉獻,應是公平公正的,但是現在卻頻頻曝光令人痛惜的新聞,可見公共禮儀文化的丟失。同時,在現在的一些校園中,我們常見以下現象:學生遇到老師不打招呼,視若未見;學生進入老師辦公室不敲門,甚至大聲喧嘩,如入無人之境等等。這些看似小事但都反映出學生禮儀文化的丟失,進一步反映出公共禮儀文化的丟失。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居家禮儀文化是維系家庭生活幸福和諧的基礎。我們應該從居家文化中了解到與家人相處的禮儀,主要是父母與子女相處禮儀,夫妻相處禮儀,婆媳相處禮儀等。孔子推崇在家順從父母,尊重兄長,而現在這種禮儀卻遭受到了沖擊。
現在的子女有自己的想法,絲毫不忌憚父母也不尊重父母,經常因為意見不合而與父母吵架,甚至對父母直呼其名;父母也不理解子女的看法,不聽取子女的心聲,將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子女身上。故而當今社會中普遍存在家庭矛盾,如果要減少家庭矛盾的存在,應傳承居家禮儀文化,建設互敬互愛、互信互勉、互諒互讓、互幫互慰的和諧家庭關系。
社會應重視禮儀養成教育,立足于吸收中國禮儀文化中的精華,使傳統文明的禮儀文化古為今用,建構成一套現代文明的禮儀文化,進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禮儀文化的建設對社會各方的形象提升都有促進作用,需要適應現代信息時代發展。
中國文化應在高校教育中得到應有的重視,在高校課堂教育中加強中國禮儀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使學生傳承中國優秀傳統禮儀文化,有利于中國禮儀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師生應該做到儀表嚴整潔凈、服飾得體;儀態端莊大方、從容有禮;言談舉止得體慎重、謙遜文雅。這樣既傳承了中國禮儀文化,又營造了和諧友好的高校氛圍,還培養了師生的文明素質。
我們的禮儀文化是值得推崇和學習的,我們要尊重我們的禮儀文化,踐行我們的禮儀文化,向世界展示我國國人的禮儀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