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茗祺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我國法院現在面臨著嚴重的執行難的問題,使法院的生效判決處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事人之間矛盾的境地,人們的權利也無法通過法院的判決實現,而長期探索切實解決執行難的方法將是我們的重大任務。
在當今復雜、經濟發展迅速的大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易越來越缺乏信用保障,有關執行難的司法權威還沒有完全形成,以及我國民事生效判決的執行過程中還存在著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民事判決的執行面臨著巨大的難題。具體來說,“執行難”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企業經濟不景氣
包括一些國有企業在內的很多大中型企業都處于危困狀態,經濟效益遠遠趕不上從前、很多企業背負巨大的負債,且虧損嚴重、缺乏償債能力,或連最基本的發放職工工資都很困難。他們很多已經處于破產的邊緣,或有些企業已經破產且在破產的時候同時出現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債權人。面臨以上幾種情況,法院很難強制執行,就算法院進入到強制執行程序,勢必會激化矛盾,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社會秩序的穩定。
2.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
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是生效判決“執行難”最大的原因。有的地方和部門從狹隘的利益出發,極大的控制資金“外流”,以至于有支付能力的對象卻一直拖延不履行其應該履行的義務,給人民法院的履行工作設置了重重阻礙。
3.社會道德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觀念不足
社會道德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觀念不足,這是法院生效判決執行難的根本原因,是根源上的問題。社會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但是人們的道德意識和與道德相關的價值還處于落后狀態,因為利益的趨使,無法使全社會形成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與此相關的法律也不夠完善,沒有跟得上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守法經營的觀念極差,往往會被眼前的蠅頭小利蒙蔽雙眼。大量的債務人法治道德觀念薄弱,沒有形成主動歸還債務的意識,以及不歸還債務可能產生的后果也沒有明確的認識,以至于形成當今嚴重的生效判決執行難。
21世紀,是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時代,大數據已經影響著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利用大數據影響民事判決的執行,是大數據時代向我們提出的全新挑戰。法院必須順勢而為,把握大數據時代的脈搏,通過大數據對司法執行進行創新,更好的解決執行難的問題。
微信懸賞找老賴,拓寬了執行渠道,大大提升了執行懸賞這項財產發現機制的效果,織密圍堵被執行人的網絡空間,有效促進案件實際執結,提高執行質效。微信幾乎步入了社會生活的每個家庭中,所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的方式懸賞尋找老賴,有利于更好的解決執行難的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司法數據庫的方式,按照一定的規律將被執行人的信息整合在大數據互聯網上。可以通過支付寶、財付通、人人貸等大數據平臺上查詢被執行人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消滅財產查控的盲區,做到徹底查實被執行人的所有財產。其次,對既無法查控到財產也無法查找到具體下落的被執行人,執行法官可以在淘寶、天貓、京東、滴滴出行等電商平臺或生活平臺上查找被執行人的收貨地址或出行軌跡,確定被執行人的藏匿地點或活動地點等。再次,根據被執行人在淘寶、天貓、京東、攜程網、去哪兒網等電商平臺或生活平臺上的消費記錄等,分析判斷其履行能力,確定要不要對其進一步采取強制措施。最后將依法收集到的數據信息添加到現有執行案件管理系統的數據庫中,匯總形成綜合數據庫,以供后續分析使用。
實行繁簡分流和分段執行的“兩分”執行辦案基本模式。執行案件立案后,由專業綜合團隊按照案件類型和網絡查控情況進行繁簡分流。對簡單案件,如財產保全、裁定不予執行或駁回申請、小標的仲裁案件、執行立案前已經采取財產保全措施或立案后經網絡查控有足額現金、銀行存款、網絡資金等可供執行的案件,由快執團隊一個月內執結;其他案件均按規定分段執行,分別由查控團隊和處置團隊相繼開展傳統查控與約談、財產處置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