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楊春艷,柳研,練娜,楊瑤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在皮膚科臨床中非常常見,是較頑固的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CU 屬于自限性疾病,臨床主要以反復發作的紅斑、風團伴劇烈瘙癢為特征的皮膚病。從病程來說,大多數患者發病時間超過6 周,每周至少發作2 次[1]。CU 患病率約為1%,是一種令人痛苦的疾病,能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2-3]。現代醫學對CU 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研究表明CU 發病與患者自身抗體、遺傳等因素有關聯性。西醫治療CU 的藥物包括常規抗組胺藥、傳統免疫抑制劑環孢素、小劑量皮質類固醇激素及奧馬利單抗等治療[4]。然而,到目前為止這類藥物對癥狀控制的治療效果也是不令人滿意的,且逐級出現副作用和對長期藥物的依賴。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具有更令人滿意的安全性特征的替代療法[5]。中醫的綜合治療是目前研究蕁麻疹治療的重點。筆者運用養血潤燥,祛風止癢之法治療慢性蕁麻疹(血虛風燥證)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將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患者,臨床均診斷為慢性蕁麻疹(血虛風燥證)。將病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對照組脫落1 例,最終實驗組入選30 例,對照組入選29 例。實驗組:男性13 例,女性16 例,年齡20~65 歲,平均(31.87±6.16)歲,病程最短3 個月,最長15年,平均(3.27±0.86)年。對照組:男15例,女13 例,年齡19~63 歲,平均(29.59±5.35)歲,病程最短2 個月,最長18年,平均(4.25±0.67)年。2 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根據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會制定的《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4 版)》[6]①幾乎每天發生的大小不等風團,伴全身瘙癢不適;②發作時間持續6 周以上;③部分患者臨床表現為間歇性發作的皮疹伴瘙癢;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外科學》[7](李曰慶,新世紀第二版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規劃教材):①中醫診斷標準:癮疹:皮膚上出現大小不一的風團,皮疹驟起驟退,發無定處,消退后風團不留痕跡,病程6 周以上。②中醫分型標準:血虛風燥:風團反復發作,發作日久,午后或夜間加劇。同時出現煩躁易怒,口干舌燥,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沉細。
對照組:口服依巴斯汀片(蘇迪,江蘇聯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10mg 一片),用法:每次10mg(一片),每天一次,連續服用4 周。實驗組: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四物消風散。四物消風散:當歸15g、生地10g、防風10g、丹皮15g、地膚子15g、蛇床子15g、山藥12g、赤芍15g、川芎15g、白鮮皮15g、蟬蛻6g、薄荷6g。注:以上中藥均由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門診中藥房進行熬制,每劑中藥包裝成3 袋 ,每袋劑量約為150mL。服用方法:一次口服一袋,一日三次,一日一劑,飯后半小時口服。治療時間均為4 周。治療期間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發物、避免搔抓、注意休息。
評分指標參考衛生部《藥品臨床實驗管理規范(試行)》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標準。按4 級評分法給予評分,0-3 分逐級評分,分別包括風團數目(無、≤10 個、11~20 個、>20個),風團最大直徑(無、<1.0cm、1.0~2.5cm、>2.5cm),瘙癢程度(無;輕度,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中度,影響正常生活、工作;重度,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持續時間(無、<4 小時、4~12h、>12h),發作次數(無、1 次、2~3 次、>3 次)。得出這些癥狀評分的總和即癥狀總積分(TSS)。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臨床判定:治愈:皮疹消退,瘙癢消失,不再發作者,療效指數=100%;好轉:風團消退30%以上,或風團發作的間隔時間及次數延長,或瘙癢減輕者,100%>療效指數≥40%;未愈:風團消退不足30%,瘙癢無明顯改善者,療效指數<40%。
分類資料、定量資料分別采用頻數/百分比和均數±標準差(偏態分布資料采用中位數和上、下四分位數)進行統計描述,單因素比較分析分別采用卡方檢驗和獨立樣本t檢驗(偏態分布資料比較分析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治療前后比較分析采用配對t檢驗(偏態分布資料比較分析采用符號秩檢驗)。
見表1。
表 1 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見表3。
表3 風團數目、最大直徑積分差值(n,%)
蕁麻疹在祖國醫學中歸屬為“癮疹”范疇,始見于《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少陰有余,病皮痹癮疹”。其根本原因在于正氣不足、體虛久病導致氣血不足,衛外不固,加之風邪乘虛而入;或因氣血不足,虛風內生;或因情志內傷、沖任不調、肝腎不足等因素導致風邪搏結于皮膚,發生風團。總之其與“風”有著密切的關聯,治療上多以“祛風”論治。若因正氣不足或與風邪合蘊于肌膚,阻滯營衛,肌膚失養,故發為癮疹,而成血虛風燥證。因此CU 就診患者中證屬血虛風燥者居多,施以養血潤燥,祛風止癢之湯藥,往往會收到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四物消風散出自《醫宗金鑒》,具有養血潤燥,祛風止癢之功,充分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念。方中生地黃、當歸、赤芍具有滋陰潤燥,養血止癢;川芎、雞血藤養血活血,祛風止癢;防風祛風止癢;蟬蛻、薄荷、白鮮皮清熱疏風;地膚子、蛇床子等清熱利濕,通絡止癢。現代藥理研究證實[8],方中生地黃、當歸、赤芍等藥物能增加機體非特異性吞噬功能,促進外周淋巴細胞轉化,故可殺菌,抗菌等作用;實驗研究還證明:方中白鮮皮具有較好的抗過敏功能,作用機理主要表現為抑制慢性反應物等過敏介質的釋放。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臨床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13);改善蕁麻疹的臨床癥狀方面:實驗組在風團數目優于對照組(P=0.016),對照組在改善蕁麻疹的風團最大直徑方面優于實驗組(P=0.724)。
綜上所述,四物消風散與西藥聯合可提高辯證為血虛風燥證的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為慢性蕁麻疹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式,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