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萍,李獻榮通訊作者,王一帆,楊嫻梅,陳慶榮,李杰丹
(云南省文山州中醫醫院, 云南 文山)
青年教師在中醫臨床帶教中的“教”包括給學生傳授中醫基礎理論知識、中醫藥文化、中醫診療技能、高尚醫德等;“學”包括自己對中醫四診理論的深入研習、教育理念的學習、教學方法的創新鉆研以及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教”與“學”的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是青年教師提高中醫臨床教學效率、水平,升華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作為一名成長中的臨床青年教師,在臨床教學活動中的“教”與“學”有幾點體會,現與各位同道分享。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四診”為特色的診療是中醫診療學習工作中的特色、重點,同樣也是難點。面對難點,筆者認為學生只有具備了“大醫之心”,才能在浩瀚的中醫藥知識海洋中,學而不厭,博覽群書,手不釋卷。《大醫精誠》中有記載:“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強調從醫者必須心懷濟世,不圖名利,不計報酬,扶貧濟困,救死扶傷,施醫饋藥,此亦是歷代名醫的優良美德,要求醫家在行醫之時均應將救治患者當做第一要務,而不能為了一己的私利將患者的生命健康置之度外[1]。醫術既是一種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技術,也是一種關懷仁愛、慈善惻隱的心術,更是能夠幫助人類消除病痛之術。傳授醫學知識的同時,精心培養醫德取向,才能“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幫助醫學生形成正確的醫德認識,高尚的醫德情感,然后才能以“解除人類病痛”為追求去努力學習。
繼承是創新的基礎,中醫診療核心是辨證治療,涉及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知識點,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存在內容多、抽象、學習較難理解等問題。中醫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以中醫藥專業知識技能為核心的,臨床教學要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中醫思維方式、專業知識素養,將自身專業思想的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2]。是否能夠繼承中醫傳統理論是臨床教學基礎培養中醫藥學子的關鍵。
《六十一難》將四診概括為:“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其中脈診以“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最能體現其“巧”。如何將其診察技能參透,并且運用自如,真正做到四診合參,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此時,需要優秀的“引路者”為混沌中的學子,高舉燈塔指明道路。如何才能成為優秀的引路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師亦有師,青年教師,應積極向前輩、名醫請教診察疾病的經驗及教學問題,不斷運用檢驗,汲取升華,自我突破,傳承經驗,這樣既能不走或少走彎路,又能在成熟經驗上錦上添花。青年教師,初涉教育,剛剛從“學習者”向“傳授者”轉換,這是教育者必經之路。在臨床教師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學的促進,撇不開思的深入,舍不掉研的提升。故而,教師應專注于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臨床技能及教育素養,進而快速地、有質量地成長起來。
創新是繼承的發展,“學”創新是教學手段的創新,擯棄傳統填鴨式講授授課。在臨床帶教過程中通過教學前的學情分析,為教學內容進行取舍、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起點的確定等指明基本方向。通過做學情分析,帶著教學目的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評估,結合實際情況“量體裁衣”,制定教學方案及策略。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傳統優秀教育手段和方法上積極使用新技術,充分發揮新時代青年教師時時迸發的創造力。堂課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例如講授式、問題探索式、訓練與實踐式等,在教學過程中調研實踐教學、專題討論教學、縱向關聯教學、交互考核等教學方法[3],運用視頻、PPT、音頻及各種模擬教學工具在實踐中交叉運用,不斷深化[4]。
筆者認為以教學大綱為指導原則,大膽創新,創造切合新時代學生思維方式、學習習慣、思想理念的新教法是教學工作中的必須。實際教學工作中發現運用CBL 和PBL 教學雙軌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將傳統教學模式中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索未知問題,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的教學方法[5]。首先以臨床案例為中心(CBL),對相關基本知識進行講解,通過臨床資料的采集,建立臨床思維,完成一定程度理論知識到臨床實踐的轉化,然后針對該臨床案例提出問題(PBL),讓學生自行查閱相關疾病的診療計劃、治療進展等相關資料,采取課堂討論和學習通課下討論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加尊重學生,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并擴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增強學生提煉匯總的實際應用能力[6],另外進行實習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查閱疾病診療新進展并討論有助于培養進行科研的嚴謹態度[7]。最終通過讓學生能夠真正進入臨床,接觸病人,診療病人,在提高其主動學習的能力及積極性同時建立自己的臨床邏輯思維,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講解四診及相關癥狀知識點時,結合疾病過程創設“癥證”合一醫境模塊,讓學生在不同醫境下理解和鑒別癥狀[8]。此舉對于建立牢固的中醫思維,銜接診法技能和辨證知識有重要意義,并能為進一步樹立學生堅定的中醫信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青年中醫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教”與“學”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后者是中醫理論及教學方式的繼承,是“教”的堅實基礎;前者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通過不斷更新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填鴨”講授式教學,養成學生大醫之心,擴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增強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培養進行科研的嚴謹態度,提高主動學習的能力及積極性,建立自己的臨床邏輯思維,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銜接診法技能和辨證知識有重要意義,同樣可推廣于其他專業知識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