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璐霞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廣東 佛山)
哺乳期乳腺炎主要臨床表現為乳房有能夠觸及到的腫塊、結節,有腫痛感,嚴重者會出現皮膚紅腫、高熱畏寒,甚至有膿腫出現[1]。傳統臨床對該疾病的主要方式為抗生素用藥、手法排乳,但治療效果欠佳[2]。現為探究更有效的治療方案,特在我院選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接受治療的該疾病患者60 例,收集資料進行分析,現匯報如下。
選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60 例,以隨機數字表法為分組依據對其進行分組,每組患者30 例。觀察組患者23~34 歲,平均年齡(29.43±1.21)歲。病程1~12d,平均病程(6.11±0.35)d;對照組患者24~35 歲,平均年齡(29.40±1.22)歲。病程1~12d,平均病程(6.28±0.36)d。本研究均取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并主動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均沒有明顯差別,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患者均為首次患病;(2)血清炎癥因子水平顯著增高;(3)經超聲診斷確診為該疾病。
排除標準:(1)伴有惡性腫瘤者;(2)不能積極配合治療者。
行常規理療治療的作為對照組,對雙乳進行冰敷,并給予頭孢類抗生素抗感染,再配合手法排乳進行治療。
行乳腺導管灌注聯合電刺激治療的作為觀察組,先對乳房進行按摩,通過抽吸的方式將淤積的乳汁吸出,并對乳頭輸乳管進行擴張。再于病變的乳導管中注入生理鹽水以及溶解類藥物,在對患者進行穴位理療,理療儀型號為WH290-Ⅰ型治療儀。治療時應耐心逐級對電刺激波強度以及光強度進行上調,以防強度突然增加誘發不適造成電灼感出現。從第7 級開始進行電刺激,應不斷問詢患者感受,逐漸增大級別,以患者耐受為準。治療時間選擇40 分鐘,但單側乳腺治療時間應在20-30 分鐘內,乳導管灌注治療后的理療,應控制時間為每個乳房10-15 分鐘。治療時,先將紅外探頭對“阿是穴”進行治療以及乳腺通透性進行治療后,再采用LED 覆蓋乳腺治療。包括胸鄉穴、鷹窗穴、靈墟穴、神封穴、步廊穴、乳根穴以及食竇穴。LED 為電腦程度控制部件,自動工作,操作人員將其按照規定位置擺放好即可。LED 電纜順著“胃經”方向自然下垂,即“乳根穴”向下位置,LED 貼實乳腺,開始治療,由LED 對穴位進行自動識別。
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每日接受一次床邊彩超檢查,一旦發生出現膿腫,應及時給予置管引流或切開引流治療。
對比治療前以及治療一周后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白細胞計數WBC 以及C 反應蛋白CRP)改善情況。
根據血清炎癥因子改善情況、乳汁狀態、產婦體溫以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臨床療效評定[3-4],顯效:血清炎癥因子降至正常參考范圍內,乳汁顏色正常、分泌通暢,體溫正常,乳房熱痛、紅腫癥狀顯著緩解;有效:血清炎癥因子顯著降低,乳汁顏色正常、分泌通暢,體溫正常,乳房熱痛、紅腫癥狀緩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經彩超檢查有膿腫出現。總有效=顯效+有效。
對本研究內所涉及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時均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計算,采用χ2檢驗進行樣本率的比較,用“±s”表示正態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 表示。
治療后兩組總有效率對比,為觀察組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情況[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WBC 以及CRP 水平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WBC 以及CRP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炎癥因子改善情況(±s,分)
表2 對比炎癥因子改善情況(±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WBC(×109/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11.60±1.38 8.66±0.54 81.88±9.54 19.74±2.23觀察組 30 11.61±1.39 7.45±0.48△ 82.00±9.55 11.18±0.55△t 0.028 9.127 0.049 20.413 P 0.978 0.000 0.961 0.000
母乳喂養是保障嬰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喂養途徑,母乳中包含了嬰兒所需的抵抗力以及營養,也是提高母嬰親密度的主要方式[5-6]。但受生活節奏、飲食習慣、環境因素、產褥期產婦情緒低落等多種因素影響,哺乳期乳腺炎患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哺乳期乳腺直接影響母乳喂養的順利度,對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7-8]。現為探究何種治療方式可有效治療該疾病,盡快恢復母乳喂養,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治療后兩組總有效率對比,為觀察組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WBC以及CRP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合本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傳統的理療治療,是通過手法排乳與抗菌素聯合應用,排乳過程中,如產婦乳房充盈度較高,會導致產婦出現強烈的疼痛感,且如力度未得以很好的運動,會使乳房因受到多度擠壓而誘發乳房水腫發生,導致產婦的臨床癥狀加重,進而造成乳管破裂,使膿腫出現,不利于產婦的康復[9-11]。而觀察組治療方案,是結合了疾病發生原理進行治療。由于乳頭是乳腺導管集中位置,故此處屬于最狹窄的地方,是乳汁淤積發生的主要位置[12-13]。通過細探針將沖洗液送至乳管開口處,使藥物能夠彌散到乳管深處,提高藥物作用效果,使管腔內分泌物降低,炎性細胞浸潤得以抑制,進而促進乳房包塊變軟,疼痛緩解。再利用電刺激,促進肌肉收縮,對神經體液以及血液循環進行調節,使分泌功能得以改善,進而提高泌乳順利度[14-15]。
綜上所述,對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行乳腺導管灌注聯合電刺激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