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運城市鹽湖區人民醫院骨科, 山西 運城)
胸腰椎骨折是導致成年人致畸主要因素,造成胸腰椎骨折的因素有高空墜落、車禍,胸腰椎骨折需及時有效進行治療,否則會造成嚴重影響[1]。對于胸腰椎骨折治療來說最佳方式為椎弓根內固定術,以往臨床多使用后正中入路,在進行手術治療過程中為了使術野更為清晰需要大范圍的牽拉、剝離椎旁肌肉,這就導致椎旁肌肉受到了不同程度傷害,并不利于術后康復,為了更好的讓胸腰椎骨折康復醫學一直在不斷研究,通過不斷實踐發現椎旁肌間隙入路對椎旁肌造成傷害較輕,且患者術后預后效果較好,因此被廣泛應用在臨床中。下文旨在分析經皮微創與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臨床療效。
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視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計算機分組法將66 例患者分為兩組,一組命名為A 組,一組命名為B 組。A 組中,男性20例,女性13 例,年齡自34 歲到56 歲間,平均(45.0±3.6)歲;B 組中,男性19 例,女性14 例,年齡自34 歲到55 歲間,平均(44.5±3.4)歲。將以上數據資料錄入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對比,結果顯示無差異P>0.05。
1.2.1 A 組
治療方案為經皮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麻醉方式為全麻,麻醉藥物生效后協助患者采取俯臥位,經C 型臂X 線機進行透視,對傷椎上、下椎椎弓中心進行定位,并將其作為螺釘置入點,并做好標記。4 枚定位針分別取相對應位置以向內10~15°傾斜角平行終板穿刺進入椎弓根投影外上緣位置,沿定位針縱向切開皮膚約2cm,在橫突與關節突交點處置入PAK 針。通過側位X 射線及透視將PAK 針穿刺入椎弓根,使其到達椎弓根內側緣,然后將PAK 針內芯拔出來,插入導絲,將PAK 針管取出來,并將擴張器置入其中,經小至大逐級進行擴張,經導絲引導與X 射線機把椎弓根螺釘旋入椎體,取出導絲,確保內固定位置理想。另外三枚椎弓根螺釘置入方式與以上操縱方法相同、椎弓根螺釘置入之后,于兩側經皮膚安放預彎鈦棒,撐開復位較好時擰緊螺帽予以固定,縫合傷口、包扎、結束治療。
1.2.2 B 組
治療方案為后路椎旁肌間隙性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麻醉方式為全麻,麻醉藥物生效后協助患者采取俯臥位,經C 型臂X 線機明確傷椎節段與位置,將傷椎作為中心并做后正中切口,約8cm,并將其逐層切開,從棘突兩側旁開1.5cm 做切口,將腰背筋膜切開,采用鈍性方式對多裂肌、最長肌間隙進行分離,使橫突根部與關節突暴露出來,將4 枚椎弓根螺釘置入傷椎上下相鄰的節段兩側椎弓根,然后把兩枚椎弓根螺釘置入骨折椎椎弓根,確認置入良好之后安裝好連接棒,同時撐開連接桿進行復位,椎體高度恢復滿意之后將螺釘帽鎖緊,逐層縫合切口、包扎、結束治療。
①對比不同小組患者有關手術指標。②治療6 個月后比較不同小組相關治療指標。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A 組與B 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透視次數比較數據差異有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小組患者有關手術指標對比(±s)
表1 不同小組患者有關手術指標對比(±s)
分組 切口長度(cm)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透視次數(次)A 組(n=33) 1.6±0.4 116.6±9.6 27.6±2.5 7.7±0.9 B 組(n=33) 9.3±1.0 67.2±7.3 189.3±12.7 3.2±0.8 t 31.927 18.318 55.868 16.712 P<0.05 <0.05 <0.05 <0.05
A 組與B 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傷椎矢狀面指數、Cobb角、VAS 評分、ODI 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A 組與B組患者傷椎矢狀面指數、Cobb 角、VAS 評分、ODI 評分改善均優于治療前,數據差異有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治療后不同小組相關治療指標對比(±s)
表2 治療后不同小組相關治療指標對比(±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t=4.000、22.370、19.585、60.354;與治療前比較,#P<0.05,t=5.656、20.964、18.203、65.938。
分組 傷椎矢狀面指數 Cobb 角(°) VAS(分) ODI(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n=33) 0.5±0.2 0.9±0.4* 17.5±1.8 7.2±1.0* 8.0±1.3 1.9±0.5* 43.1±2.8 3.8±0.8*B 組(n=33) 0.4±0.1 0.8±0.3# 18.0±2.0 7.3±1.1# 8.2±1.4 2.0±0.6# 42.8±2.6 3.1±0.7#t 2.000 0.894 0.831 0.300 0.468 0.572 0.351 2.94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在外傷中胸腰椎骨折是較為常見的,胸腰椎骨折會合并完全或不完全性脊髓損傷,經手術治療可充分減壓,不僅有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更矯正了畸形,減輕患者痛苦,通過重建脊柱穩定性與生理曲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
胸腰椎后路內固定術的優勢為安全性高、操作簡單等,是胸腰椎骨折常規治療方案。通過椎弓根釘內固定在提供三維矯形復位同時也使三柱更為穩固,脊柱生理曲度恢復較好,提高了治療效果[3]。經椎旁肌間隙入路不必對椎旁肌肉進行剝離,保護了棘間韌帶完整性,保證了脊柱穩定性。椎弓根螺釘有著對血供傷害小、固定好、愈合快等特點,術后患者可盡早下地做康復鍛煉,更利于骨折愈合;醫療技術的發展致使微創深入人心,被廣泛應用到臨床中,微創技術避免了大范圍剝離椎旁肌肉,應用在胸腰椎骨折中有著術后恢復快、創傷小等特點[4]。
結合研究結果看,經皮微創與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胸椎骨折的傷椎矢狀面指數、Cobb 角、VAS 評分、ODI 評分指標比較并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透視次數卻有著明顯差異。也就是說這兩種手術治療方式均可重建骨折椎體高度、糾正后凸畸形、緩解疼痛、促進功能恢復,因經皮椎弓根螺釘或肌間隙入路內固定避免了腰骶肌肉剝離,所以造成傷害小,且手術出血量少。肌纖維與脊神經背側肢受傷害較小,內固定之后腰背肌肌力可有效恢復,脊柱穩定性因破壞較輕,所以脊柱高度恢復較佳。經皮微創手術定位體表時,需要經PAK 針經探測橫突與關節突關系確認進針點,更需要在X 射線調整并確定進針點,確認無誤之后才能進針,因此增加了手術時間與透視次數[5]。后路椎旁肌間隙在直視下置釘,因此所需手術時間較短。
經此研究有以下幾點體會:①術前做好評估工作,以確定骨折程度等,明確患者是否符合性椎旁肌間隙入路;②手術之前準確進行定位,盡量減少對椎旁肌肉與腰神經后支造成不必要傷害;③進入肌間隙之后,使用手指觸摸的方式找出關節突關節,使用電刀進行小范圍的顯露,明確進釘點;④進釘點靠外,且保護好關節突關節;⑤結束手術治療在關閉切口時,皮下組織與筋膜層縫合在一起,避免術后出現死腔現象;⑥術后不僅要使用非甾體抗炎類藥物,更要積極做功能鍛煉。
總之,經皮微創與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腰椎骨折均有著較好效果,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