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華,張慶通訊作者,郭翔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河北 承德)
特發性炎性肌病(IIM)主要是由橫紋肌非化膿性炎癥引起的肌無力和血清肌酶升高,同時可累及皮膚、肌肉、心、肺等器官,可有多種臨床表現的自身免疫性肌病。近年來,IIM 各年齡段人群均可發病,主要以成人為主,中青年女性多見,且血清檢測中存在肌炎特異性抗體和肌炎相關抗體,例如肌炎特異性抗體其中之一的抗黑素瘤分化相關基因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 5,MDA5)抗 體[1]。本 文 分 析了10 例抗MDA5 相關性皮肌炎合并間質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的臨床資料及轉歸。
收集就診于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抗MDA5 相關皮肌炎合并間質性肺疾病住院患者共10 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肌病研究協作組織2004年提出的分類標準[2], 符合多發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 炎(Dermatomyositis,DM)、無 肌 病 性 皮 肌 炎(clinically 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CADM)臨床診斷,實驗室結果提示抗MDA5 抗體陽性,且肺部高分辨率CT(HRCT)存在毛玻璃影、蜂窩樣改變、網格影等肺間質疾病,除外與吸入粉塵相關、藥物相關如胺碘酮、治療相關如放射治療、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等因素引起的肺間質疾病。
對10 例抗MDA5 相關皮肌炎合并間質性肺疾病患者的一般情況、癥狀、實驗室檢查結果、治療方案進行分析。
使用SPSS 23.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 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表示。
3 例PM -ILD,3 例DM-ILD,4 例CADM -ILD。10 例患者中,女性患者占8 例(80%),男性患者占2 例(20%),而DM-ILD 患者中無男性患者。患者發病年齡為48-69 歲,DM -ILD 平均年齡為62.50±5.06 歲,PM-ILD 平均年齡為60.67±10.12 歲,CADM -ILD 平均年齡為58.00±10.53 歲。病 程 小 于3 個 月 者6 例(60%),4-6 個 月 者1 例(10%),大 于6 個月者3 例(30%),其中與PM-ILD、DM-ILD 患者相比,CADM -ILD 患者病程較短。10 例患者中以呼吸系統為首發癥狀入院患者有6 例。見表1。
7 例皮疹(70%),6 例關節疼痛(60%),6 例發熱(60%),4 例咳嗽(40%),4 例呼吸困難(40%),3 例肌無力(30%)。見表1。

表1 10 例抗MDA5 抗體陽性合并ILD 患者臨床資料
8 例乳酸脫氫酶(LDH)升高(80%),5 例肌酸激酶(CK)升高(50%),6 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者(60%);抗 核 抗 體:5 例 抗 核 抗 體 陽 性(50%),1 例 抗SSA 抗 體 陽性(10%),3 例抗ro-52 抗體陽性(30%),1 例抗dsDNA 抗體陽性(10%);10 例抗MDA5 抗體陽性(100%); 6 例血沉增快(60%);4 例C 反應蛋白(CRP)升高(40%);2 例周圍血白細胞升高(20%);8 例D-Dimmer 升高(80%)。5 例患者行呼吸道病原體聯合檢測:1 例患者肺炎支原體IgM 抗體及呼吸道合胞病毒IgM 抗體均陽性,余正常;6 例患者行曲霉菌(GM)試驗,其中2 例患者為陽性;肌源性損害者2 例(20%);見表2。
10 例患者均經激素聯合免疫制劑治療,4 例患者臨床癥狀可有好轉,余6 例病程均小于3 個月的患者,雖經積極治療,但仍因呼吸衰竭進行性加重最終導致死亡。

表2 10 例抗MDA5 抗體陽性合并ILD 患者的化驗檢查
IIM 包 括PM、 DM 、CADM 、免 疫 介 導 的 壞 死 性 肌病等多種自身免疫性肌病。目前臨床上可用于檢測的肌炎特異性抗體主要包括有抗MDA5 抗體、信號識別顆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抗體、抗轉錄中介因子1-γ(transcriptional intermediary factor 1-γ,TIF1-γ)抗體、抗Mi-2 抗體、抗合成酶抗體(anti-synthetase antibody,ASAb)等。IIM 中的臨床CADM 亞型相對常見的肌炎特異性抗體即抗MDA5 抗體,常規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治療欠佳,與抗MDA5 抗體陽性患者相比,陰性患者發生快速進展性肺間質病變 ( 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PILD) 較低[3],預后極差,常在起病短期內因嚴重的呼吸衰竭而死亡。當前,尚不明確關于抗MDA5 相關皮肌炎的確切病因及機制,這可能與病毒感染后引發自身免疫反應及細胞因子風暴相關。有學者認為病毒感染與抗MDA5 陽性DM 患者的I 型干擾素(interfere-1,IFN-1)通路的異常激活有關,并且導致自身免疫反應和炎癥反應引發肺內"炎癥瀑布”[4-5]。國內研究也發現,病毒感染皮膚或肺上皮細胞時,可觸發抗MDA5抗體,從而引起自身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造成組織損傷[6]。ILD 是IIM 主要的肺部并發癥,也是導致IIM 最主要的死亡原因[7],臨床上,該病起病較隱匿,早期可無明顯表現或僅表現為相關呼吸道癥狀,如咳嗽、咳痰等,常繼發或合并肺部感染,治療效果差,最終導致嚴重的呼吸衰竭而死亡。
本病各年齡段人群均可發病,主要以中青年女性多見,主要見于亞裔人群,西方國家少見。患有抗MDA5 相關皮肌炎合并間質性肺疾病患者常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首發癥狀以皮疹和呼吸系統癥狀為主,通常無明顯肌力喪失或肌源性損害,部分患者因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而就診,多數在較短時間內就出現嚴重呼吸衰竭,死亡率高達50%[8]。且多數臨床研究報道,抗MDA5 抗體滴度與疾病預后存在一定相關性,死亡患者的抗體滴度顯著高于存活者[9]。抗MDA5 陽性患者病程早期臨床癥狀多不典型,但實驗室檢查中肺部可有影像學改變,可呈典型的彌漫性毛玻璃影、蜂窩狀影、網狀影及纖維化等表現,且急性或亞急性患者肺間質病變較抗體陰性患者嚴重。有文獻報道,抗MDA5 陽性患者高分辨率CT 若是以雙下肺磨玻璃影為主要表現,臨床上往往對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治療效果不佳[10]。國外學者發現當抗MDA5 陽性的RPILD 患者右肺中葉磨玻璃樣影 (ground-glass opacity,GGO)評分≥2 時,死亡率會顯著升高[11]。本研究多數患者在發病過程中出現發熱,多持續數周至數月,但實驗室檢查結果中白細胞無明顯升高,確切原因暫不明確,且病程小于3 個月的6 例患者雖經激素聯合免疫制劑治療,但最終均死于RPILD,與上述的研究一致。因此,抗MDA5 相關皮肌炎合并間質性肺疾病患者常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病程,初發多累及皮膚及呼吸道,多數可伴有急進性肺間質病變,激素聯合常規免疫抑制劑治療后臨床反應不佳,預后極差,病死率極高。因此本病值得臨床醫生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