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洋
(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江蘇 賈汪)
近些年以來,阿司匹林被運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在長期治療中,此類藥物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并影響到臨床治療效果。據有關研究調查可知,在大部分不良反應中,消化道損傷的產生率最多(最常見的為消化道出血癥狀)。如今,臨床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致使胃腸道損傷的概率要比非阿司匹林非甾體抗炎藥所致使的病變概率更高。引發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眾多,具體以聯合其它藥物、存在既往消化道病史、幽門桿菌感染等相關因素為主,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臨床消化科治療措施在不斷的優化,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給予詳盡的病理檢查與分析能更好的防治癥狀的產生,確保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下面我們具體針對收治的110 例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腦血管患者展開研究,對其實施試驗分析。
挑選本院在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間收入的110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進行研究,其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癥狀的55 例作為研究組,所有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時間不低于三個月,每天給藥劑量在100mg 以上,患者在胃鏡檢查后證實為上消化道出血,同時符合心腦血管病的臨床診斷標準。選取同期來我院進行經胃鏡檢查且無上消化道出血的55 例住院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時間不低于三個月,每天給藥劑量在100mg 以上。對11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并對其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加以篩選后展開多因素回歸分析,以此來判定阿司匹林致使上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與臨床特點。對臨床癥狀進行統計,具體包含腹脹、腹痛、反酸、惡心以及噯氣等,大部分患者均出現上述癥狀(不低于兩種)。對照組中,男性患者有33 例,女性患者有17 例,年齡在52-79 歲之間,平均年齡(65.59±2.82)歲;研究組中,男性患者有32 例,女性患者有18 例,年齡在53-80 歲之間,平均年齡(66.83±3.07)歲。所有患者均簽訂研究知情同意書,并征得本院倫理委員許可。對比對照組與研究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存在可比價值,數據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1 胃鏡檢查
所有接受檢查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于48h 內為其實施胃鏡檢查,如若患者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胃鏡檢查工作,則無法作為研究對象參與本次研究,胃鏡下分別取一塊胃竇小彎、大彎側組織,將獲取的組織給予快速尿素酶試驗,相同部位再取兩塊組織進行吉姆薩染色。
1.2.2 C14 呼氣試驗
對于入院復查的患者指導在空腹狀態下(超過6 小時)用清水送服尿素膠囊,15min 后將呼氣卡拿出,對著呼氣卡深呼氣3min,直到指示框中顏色由藍色變為白色為止(表示采樣完成),撕掉標簽,之后,將呼氣卡插入檢測儀器中完成檢測工作。
1.2.3 儀器與試劑
本研究所使用的診斷儀器與試劑包含吉姆薩染劑(診斷試劑盒,由福建三強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電子消化內鏡主機、胃鏡活檢鉗、尿素呼吸試驗呼氣卡、H.pylori 檢測儀、顯微鏡。
運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本篇論文數據通過“±s”來表示具體的計數資料,數據差以“χ2”來檢測。結果P<0.05,說明數據對比差異度大,有臨床統計學對比意義。
通過調查可知,阿司匹林相關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包含幽門螺桿菌感染、高齡、糖尿病病史以及聯用其它藥物等,在年齡因素中,以60 歲為界限,據國內以及國外研究報道可知,年齡超過60 歲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相對較高,這是因為患者年齡越大,其癥狀史所占據的比例也將更高,為此,更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問題。研究組患者中,幽門螺桿菌感染、高齡、糖尿病病史以及聯合其它藥物分別為37 例、22 例、18 例、15 例,對照組患者中,幽門螺桿菌感染、高齡、糖尿病病史以及聯合使用其它藥物分別為21 例、12 例、6 例、10 例,研究組的各例數均比對照組多,數據差異對比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同時,分析阿司匹林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單因素,統計學有對比價值P<0.05,具體詳情參見表1。

表1 阿司匹林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單因素分析表[n(%)]
上消化道出血在臨床各醫院消化科均屬于常見的多發性疾病,上消化道出血癥狀的誘發因素繁多,它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胃潰瘍以及胃癌等因素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上消化道出血會致使患者出現嘔血、黑便、四肢發冷、頭暈等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不小的影響。近些年以來,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來展開治療,此類藥物能有效抑制心腦血管的病變問題,其中,較常用的阿司匹林為一類水楊酸的衍生物,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藥物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幫助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抑制血小板聚集,對血栓疾病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阿司匹林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控制好給藥劑量,根據用藥標準來進行個體化控制是相當有必要的(一般情況下,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治療劑量應控制在75mg-325mg 之間)。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來說,不僅易對此類藥物產生依賴性,同時還會引發相關的不良反應,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典型的不良反應癥狀。據有關研究調查顯示,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癥狀的產生率更高,長此以往,患者胃粘膜內的前列腺素水平會有所降低,最終造成胃腸粘膜受損,從而增加胃粘膜出血的產生率。在治療過程中,對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是提升疾病治療效果的重要措施,以此減消潛在性的危險隱患。有關資料顯示國內約有百分之四十的患者需要提升病癥治療的針對性需求,具體以60 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主,當前國內與國外研究已達成共識,將阿司匹林引發上消化道出血的基本危險因素總結為吸煙、高齡、糖尿病、幽門螺桿菌感染、高血壓、凝血異常、既往潰瘍病史等。其中,就糖尿病病史因素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家在飲食結構上也產生一系列變化,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內科疾病,并以逐年上升的趨勢顯現出來,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患者機體血凝素指標在持續增長,這有利于血小板聚集,而不斷聚集的血小板還能對血小板聚集劑產生一定的敏感性,為此,心腦血管卒中以及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風險是正常人的三倍不止。如今,隨著專家學者對臨床用藥不良反應的深入研究,糖尿病患者逐漸被列為阿司匹林使用患者的重點防治對象,往往需要根據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來使用相關的用藥預警方案,尤其是老年性糖尿病患者更應關注上消化道出血癥狀的預防措施,防止血管病變所引起的大出血。
本研究通過調查可知,阿司匹林相關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包含幽門螺桿菌感染、高齡、糖尿病病史以及聯合其它藥物等,分析阿司匹林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單因素,統計學有對比價值P<0.05。
阿司匹林上消化道損傷的臨床研究中需要重點關注上消化道出血癥狀,這對于阿司匹林的運用有相當重要的臨床價值,當前,臨床對于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研究的認識層面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此,我們期望通過本研究提供的臨床數據為有關人士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意見,以此來探尋更多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