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凱,孫木華,董春凰,董文華,薛志敏
(牡丹江市中醫醫院,黑龍江 牡丹江)
2020年3 月11 日WHO 宣布 COVID-19 已經構成世界大流行[1],距今3 個月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蔓延,百度疫情數據顯示4月8 日俄羅斯確診病例10131 例,至6月25 日,確診病例數已達606881 例,俄羅斯疫情呈爆發態勢。受俄羅斯疫情影響,綏芬河口岸入境確診病例300 余例,隨著牡丹江地區患者不斷治愈出院,我院承擔起入境確診患者治愈后康復治療任務,自2020年4月19 日至5月13 日,牡丹江市中醫醫院江南院區共收治由綏芬河入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治愈患者105 例,病例來源牡丹江市康安醫院、綏芬河人民醫院,所有患者均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2]出院標準,在我院繼續行醫學隔離觀察及康復治療14日并給予復查,其中男68 例,女37 例,年齡(均數±標準差)35.41±9.81 歲,病程(均數±標準差)18.88±4 天,分型:普通型61 例,輕型14 例,重型3 例,無癥狀感染者27 例,具體醫學觀察康復情況及分析簡述如下。
目前新冠肺炎整體復陽率文獻報道較少,2月份廣東省內有14%的出院患者出現復陽現象[3],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認為復陽率初步數據在5%至15%[4]。我院醫學隔離觀察期間復查核酸(咽拭子)陽性者5 人,復陽率為4.76%(5/105)(見表1)。患者復陽原因可能與3 個原因相關,①出院時患者檢測結果假陰性,再次復查呈陽性。這與檢測標本類型、標本采集過程、檢測試劑性能均相關,雖然患者在治療醫院出院前均進行兩次(間隔24 小時)鼻(咽)拭子檢測,且呈陰性,但不能保證其采集過程及相關檢測試劑的準確性。②病人處于恢復階段,存在歇性排毒期[5]。目前文獻關于病毒排毒期長短各有不同,有研究[6]顯示137 例確診患者中位排毒時間為20d,最短8d,最長可達37d,而李小玲等[7]曾報告1 例復陽患者排毒期達40d,因此復陽患者可能仍在排毒階段。③患者免疫功能異常,COVID-19 抗體消失或濃度較低。根據秦維超等[8]文獻報道復陽患者從確診到第1 次復陽產生的抗體(IgG、IgM)濃度較低,而龍泉鑫[9]等研究發現無癥狀感染者和有癥狀者在恢復8 周后抗體(IgG)均不同程度下降甚至消失,而無癥狀感染者更明顯,作為保護性抗體IgG 的消失或減少,推測可能是患者復陽的原因之一。
表1 復陽患者基本情況
中醫對于“疫病”認識由來已久,早在《素問遺篇·刺法論》、《諸病源候論·卷十》等書籍就已經明確了疫病的特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疫病成因在感受乖戾之氣,本次疫病可以歸為“濕毒疫”[10],病機關鍵在于“濕毒”,而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扶正氣、化濕毒是疫病康復的關鍵。故我們從扶正與驅邪兩個方面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進行中醫治療,即中藥湯劑口服及中藥香囊佩戴。根據數據統計(見表2),105 例患者有88 例患者使用了中藥口服和香囊佩戴(中醫組),占比83.81%(88/105),復陽患者4人,復陽率3.81%,低于普通組,由于4 例復陽患者胸部CT、血常規未見異常(見表1),疾病進展及傳染的可能性不大,這都與中醫干預密不可分。中藥口服方面,經臨床觀察,康復患者以乏力、氣短、納差、舌淡胖為主癥,并且多數有焦慮、失眠癥狀,中醫辨證屬肺脾氣虛證,故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2]中新冠肺炎恢復期肺脾氣虛證處方為主進行加減: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0g、砂仁6g、茯苓15g、陳皮10g、甘草6g、柴胡12g、黃芩10g、藿香10g(后下)、玫瑰花6g、酸棗仁10g(打碎先煎),日一劑早晚分服。方中以黃芪、黨參為君,病人初愈,肺脾之氣受損,李杲云 “脾胃一虛,肺氣先絕”,《黃帝內經》亦言“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故以黃芪、黨參補脾肺之氣;白術、茯苓、陳皮、砂仁共同為臣,脾為燥土,喜燥而惡濕,三者相合理氣除濕而健脾,同君藥以“培土生金”;佐以藿香芳香化濕、辟穢,柴胡、玫瑰花、黃芩以疏肝解郁、清火瀉熱,酸棗仁以養心安神;甘草為使,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補脾益肺、疏肝解郁、安神之功效。除中藥口服外,佩戴中藥香囊,是中醫的新冠肺炎預防和康復手段之一,孫思邈曾言佩戴“絳囊”可以“避疫情,令人不染”。《溫熱論》指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而鼻為肺竅,疫癘之邪首從鼻入,而芳香中藥所含有的揮發成分能有效散布在周身,由鼻吸入,起到芳香化濕、辟穢化濁的功效。現代研究[11]證實中藥香囊有預防流感的作用,佩戴芳香藥物可以刺激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產生分泌型IgA 達到預防流感的作用[12]。我院自制香囊由:藿香9g、佩蘭9g、薄荷9g、艾葉9g、蒼術6g、白芷6g、木香6g 組成,具有芳香化濕、辟穢化濁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13-17]證實,上述藥物所含揮發成分具有抗病毒、抑菌、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因此中藥香囊的使用,起到了驅邪之功效,促進患者康復,有效避免復感、復陽。通過以上中藥口服及香囊佩戴,達到了扶正祛邪的目的,患者整體康復情況較好,復陽率低于5%。
表2 中醫干預復陽情況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繼2003年非典型肺炎之后又一大規模流行的“疫病”,被我國列為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乙類傳染病,其傳染性之強,已經對全世界造成巨大損失。隨著新冠病毒研究的深入,新冠肺炎的治療愈加明朗。目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的標準[2]明確,但仍有一定復陽率,且不確定復陽患者是否具有傳染性,因此控制復陽率是患者治愈出院后的重點。隨著中醫藥全程深度介入,疫情控制逐漸向好,樂凱等[18]就曾對43 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采用中藥湯劑治療,并追蹤隨訪發現無一例復陽患者,肯定了中醫中藥的療效,本次討論,通過對105 例患者康復情況分析,我們認為中藥湯劑口服和中藥香囊佩戴,對于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有利,能緩解患者焦慮、失眠等癥狀,控制復陽率,本次討論的不足是,我們對中藥作用機制缺乏進一步的研究和闡釋,對新冠肺炎患者復陽的原因需要更深層次的研究及挖掘,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