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急診科,湖南 衡陽)
急性腦卒中作為急性腦血管病癥的一種類型,具有神經功能局灶性喪失、病情發展速度很快等臨床特點,且該疾病死亡率和致殘率均較高[1-2]。臨床研究發現老年急性腦卒中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可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的死亡率與致殘率[3]。而目前針對腦卒中的護理研究多數是以集中于生命體征的監測與并發癥的預防、以被動型護理為主[4]。護理路徑的目標是通過流程化護理干預對策,增強醫患雙方的自信心,提高應對能力,減少疾病帶來的困惑,促進患者的康復。本文對在治療老年急性腦卒中病人心律失常疾病中使用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進行研究,現總結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6年8月到2019年2月由本院接收并醫治的122 例老年急性腦卒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納入標準:符合我國腦血管協會制定的診斷標準,經過MRI 或CT 檢查證實;患者年齡≥60 歲;在干預過程中無任何患者死亡;心電圖檢查確認為心律失常;年齡30-80 歲;首次發生腦卒中;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或惡性腫瘤;有癲癇病史;孕期婦女或者妊娠期婦女;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及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疾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平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對比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主要為生命體征的監測、解答患者疑問、告知疾病的注意事項、督促患者功能鍛煉等。
治療組實施護理路徑干預,主要包括行為干預、認知干預和心理干預等三合一護理干預,病人從入院開始就有護理人員實施執行干預方案,一次干預時間為30min,一周進行2至3 次干預,到出院停止。(1)認知干預:與患者展開積極交流,尋找哪些因素引起患者負性障礙,消除不良因素,樹立正確認知,按照目前的醫療條件及康復訓練模式能夠盡可能地降低殘疾程度,減少或消除互相障礙情緒;積極講解各種治療的必要性,不斷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其恐慌心理。(2)行為干預:積極采用生理反饋型放松訓練系統,指導鼓勵患者主動完成自己能夠或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的相關任務,學會放松身心;指導患者完成進行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動,病人將一項任務完成之后,可以發放小禮物對他們進行獎勵,使他們有積極性進行康復鍛煉。(3)心理干預:通過社會支持干預,讓病人了解到自己在社會及家庭中的重要責任,使病人具有克服疾病、完全康復的信心,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而患者家屬同時要給予患者心理上的鼓勵和支持,使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患者錯誤的觀念進行糾正。兩組干預觀察周期為30d。
療效標準:根據《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與心律失常情況進行判定,包括痊愈、顯效、有效與無效四個級別,(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0%=有效率,在干預后進行評定。焦慮與抑郁評定:所有患者在干預前后采用抑郁評定量表(SDS)和焦慮評定量表(SAS)來評估病人的心理狀態,得分高的病人也就具有越嚴重的心理焦慮和抑郁情況。日常生活能力評定:所有患者在干預前后進行ADL評定。護理滿意度:總分為0-100 分評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越高。
分析數據時使用SPSS 14.0 應用軟件,P<0.05 表明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對比(n)
兩組干預后的焦慮與抑郁評分都明顯低于干預前,干預后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與抑郁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與抑郁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n) SDS t P SAS t P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治療組 61 62.32±7.67 31.32±6.41 19.113 <0.05 62.44±10.45 33.68±10.31 14.298 <0.05對照組 61 62.12±7.97 39.76±7.17 13.156 <0.05 62.43±10.31 42.91±10.44 6.091 <0.05 t 0.189 5.292 0.009 8.113 P>0.05 <0.05 >0.05 <0.05
干預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都明顯高于干預前,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分,±s)
表4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治療組 61 42.14±2.46 85.67±2.4114.299 <0.05對照組 61 42.11±3.14 72.11±2.18 8.113 <0.05 t 0.078 6.498 P>0.05 <0.05
干預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94.33±5.35 分 和88.24±5.33 分,治 療 組 明 顯 高 于 對 照組(t=6.498,P<0.05)。
隨著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再加上老年人口的數量持續增長,急性腦卒中逐漸成為中老年人群體的多發病與常見病[5]。如今,醫學技術飛速發展,急性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然而腦卒中的并發癥狀越來越多。急性腦卒中可引起全身臟器功能改變,對于心臟功能也有明顯影響。現代研究表明腦可對心臟活動調節發生紊亂,特別是應急時體內兒茶酚胺水平升高,對心臟可起直接毒害作用;同時腦卒中顱內壓升高,加重心臟后負荷,導致心律失常[6]。
在老年急性腦卒中合并心律失常的干預中,除了要對病情進行對癥干預外,也需要加強護理配合。并且急性腦卒中合并心律失常也是一種常見的心身疾病,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干預[7]。
本研究采用的急診護理路徑由三種護理體系構成,有關資料顯示抑郁心理可以得到認知治療的有效緩解,同時復發率也會得到有效控制,腦卒中抑郁病人接收治療后的社交水平也能得到顯著改善[8]。并且急診護理路徑的基礎原則是心理與機體辯證統一,對自身疾病樹立正確認知,坦誠面對自身問題,提升認知能力,增強心理素質;積極參與康復訓練,加快機體康復[9]。本研究顯示對照組與治療組干預后的有效率分別為82.0%和93.4%,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特別是行為干預使病人對自己的身心活動進行有意識地調控,從而使神經抑制得到緩解,提高腦補的興奮度,促進患者的預后康復。
焦慮、抑郁是老年急性腦卒中合并心律失常中的常見并發癥,軀體疾病病情會因為抑郁和焦慮變得更加嚴重,病人也不會更好地自主調節慢性疾病的心理情緒,均不利于急性腦卒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恢復[10]。對患者實施合理的干預能夠使病人對病癥的不正確認知得到修正,使他們具備正確地心態面對疾病,從而調節患者的生理功能而達到心理、生理的放松[11]。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干預后的焦慮與抑郁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優于干預前,干預后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證實,急診護理路徑能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大部分患有老年急性腦卒中,同時出現心律失常的病人,都會出現殘疾的情況,嚴重時病人無法具備生活自理的能力,因此護理干預的強度要有所提高[12-13]。在護理路徑中的行為干預中,能通過反復訓練,使大腦受到刺激有更多新的營養產生,同時提高蛋白物質的含量,這就能對腦補皮質層的活動機能起到刺激與改善的作用,提高與改進神經系統的興奮度與反應性,為日常生活能力的功能恢復打下良好基礎[14-15]。而認知功能干預能通過康復訓練過程中患者的反饋來調整其認知模式,有助于患者的腦功能恢復。本研究表明急診護理干預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護患關系,從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總之,急診護理路徑在老年急性腦卒中患者心律失常中的應用能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護患關系,從而提高治療療效,有利于疾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