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蕊
(邳州市中醫院,江蘇 邳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指具備了氣流阻礙特征的肺疾病,如果患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病情加重后會導致患者發生肺心病與呼吸衰竭[1]。根據相關研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有毒氣體和顆粒所造成的異常炎性反應有著密切關聯性,而該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尤其高發于中老年人群,40 歲以上的發病幾率高達10%以上[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程極長,患者容易反復發作,且在現階段的臨床治療中尚未發現徹底治愈該疾病的方法。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出院后,因為缺少相關的護理知識或不注重生活護理,導致了病情反復發作,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本次研究對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延續性護理與常規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應用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病例來自我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5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 例,對照組男性15 例,女性10 例,年 齡 為52~81 歲,平 均(62.3±6.1)歲,病 程0.8~13年,平 均(7.23±3.18)年。觀 察 組 男 性18 例,女 性7 例,年齡 為51~78 歲,平 均(61.5±5.3)歲,病 程1~13年,平均(7.35±3.64)年。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基本資料差異不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經主管醫師診斷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無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無精神疾病史的患者;認知能力無障礙且溝通能力清晰的患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有不良嗜好的患者;未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方法,主要包括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講,用藥情況的指導和看護,協助患者合規制定飲食計劃,患者出院前對其進行日常生活護理的指導。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根據患者的是實際身體狀況制定出針對性延續護理計劃,在患者經過治療后,對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病情發展狀況進行整理分析,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延續護理計劃,患者出院前將患者的聯系方式進行記錄,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出院后護理注意事項與護理方法的講解,并叮囑其自我護理的重要性。(2)在患者出院后要進行定期回訪,了解患者病情情況與自我護理情況,在患者出院的第2 天、第2 周、第4 周、第6 周以及第8 周利用電話、微信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回訪,第一時間了解患者的病情發展狀況,如果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護理人員要及時上報至治療醫師,根據情況分析,予以相關問題的指導或者盡快引導患者回院診斷治療。在回訪過程之中,要對患者的康復訓練情況、居住環境以及生活狀況等進行了解和記錄,再根據患者所提供的信息進行指導,幫助患者正確的進行自我護理,在下一次回訪中要對患者的相關問題進行確定,保證患者按照指導進行自我護理。在回訪中,若患者的相關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要及時與患者進行現場回訪的預約,再由相關護理人員進行登門實地指導,幫助患者解決護理問題。(3)對于患者的心理護理也要進行延續性的指導,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微信、QQ 等多種手段和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及時的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監測,實時的掌握患者情緒的變化,并根據患者的心理情況制定出心理護理計劃。通過溝通鼓勵的方式,幫助患者消除在院外的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幫助其積極的進行康復訓練和用藥。在進行溝通過程之中,護理人員要注意溝通方法,與患者保持良好的聯系,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并能夠主動的向護理人員傾述,方便進行心理護理計劃的制定。(4)及時的督促患者進行復查,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無法實時對其身體狀況進行檢測,只能通過患者或其家屬的敘述進行判斷,無法做出準確的掌握患者病情,尤其是一些患者難以感知的病情變化情況,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的督促患者進行復查,通過現場檢查來對患者病情做出準確的判斷。在檢查發現問題后,護理人員可以及時的對其在院外的自我護理缺陷進行糾正。在進行復查通知時,護理人員必須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復查的必要性,避免患者擔憂費用等問題而拒絕。
對比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后的生活質量、再入院情況,其中生活質量評估采用GAOLI-74 生活質量評估表對患者進行評分,內容主要包含患者社會功能、軀體功能以及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物質功能4 個方面,每一項評估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5.0 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單位情況通過[n(%)]表示,計量單位采用(±s)表示,采用卡方和t檢驗,以P小于0.05 表示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社會功能評分為(77.21±5.64)分,軀體功能評分為(76.81±6.97)分,心理功能評分為75.26±5.33 分,物質功能評分為(75.92±5.7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社會功能評分為(65.4±5.26)分,軀體功能評分為(64.25±6.15)分,心理功能評分為(67.22±5.18)分,物質功能評分為(63.17±5.86)分且數據具備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見表1。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再入院情況為2 例,占比8%,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再入院情況8 例,占比32%,兩組數據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發生幾率極高的疾病種類之一,具備難以治愈、極易反復發作的特點,導致了發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長期遭受病痛的影響,造成其產生焦慮、擔憂、抑郁等負面心理[3]。大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進行治療出院后,常常會因為缺少自我護理意識和方法,導致疾病再次復發的情況[4]。因此,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護理工作尤為重要,會對其治療效果有著極大的影響,而傳統的常規護理雖然能夠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為其提供專業的飲食、用藥、運動和衛生指導,但患者出院后無法繼續進行常規護理,導致患者的疾病非常容易反復發作,甚至并且進一步惡化,不僅患者生活質量難以得到提高,且非常容易讓患者再次入院進行治療,為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病痛和經濟負擔[5]。根據相關研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護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要優先于其常規藥物治療工作。尤其在患者出院后在家庭中的自我護理情況,對于患者的病情控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延續性護理方法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通過對患者出院后的持續性回訪,利用電話、QQ、微信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發展狀況、用藥及生活情況,并第一時間對患者的問題進行指導和解決,能夠很好的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幫助其減少再次入院的幾率[6]。
本次研究病例來自我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5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 例,分析了延續性護理與常規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社會功能評分為(77.21±5.64)分,軀體功能評分為(76.81±6.97)分,心理功能評分為(75.26±5.33)分,物質功能評分為(75.92±5.7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社會功能評分為(65.4±5.26)分,軀體功能評分為(64.25±6.15)分,心理功能評分為(67.22±5.18)分,物質功能評分為(63.17±5.86)分。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再入院情況為2 例,占比8%,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再入院情況8 例,占比32%,兩組數據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干預能夠很好的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改善,增強患者在出院后的自我護理意識,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其再次入院幾率,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